烽火半生逐乱世,英名不朽照汗青。
少年仗剑驱迷雾,壮志凌云破敌营。
天京风云多变幻,安庆鏖战几飘零。
奈何奸佞施诡计,热血一腔化赤星。
1837年,陈玉成出生在广西藤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原名陈丕成。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不太友好,父母早早离世,他只能依靠祖父母艰难地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陈玉成就开始给人帮工,放过牛,还干过挑泥舂墙盖房子这些重活,尝尽了生活的辛酸。但这些苦难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早早地学会了坚韧和独立。
1851年,金田起义的号角吹响,年仅14岁的陈玉成毅然投身到了太平天国的起义队伍中,成为了一名童子兵。他被编入了罗大纲的部队,担任卫兵。罗大纲可是太平天国初期的一员猛将,陈玉成跟着他,也算是跟对了人。在罗大纲身边,陈玉成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军事知识和战斗技巧,还受到了他勇猛无畏精神的感染。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陈玉成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负责主管粮食事务。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但陈玉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把粮食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过,陈玉成的志向可不在后勤,他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很快,机会就来了。
1854年,太平天国西征军向鄂西、鄂南出击,陈玉成主动请缨,随军西征。当时,西征军围困武昌城已经4个月了,却毫无进展,杨秀清为此大发雷霆。陈玉成仔细侦察后,发现了清军的弱点。于是,他率领500勇士,在夜色的掩护下,用绳子套住城垛,缒城而上。清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窜。陈玉成就这样带领着太平军成功攻克了武昌城。这一战,陈玉成一战成名,年仅17岁的他被越级提拔为殿右三十检点,成为了太平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此后,他还获得了“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称号,虽然这一称号最早出自野史《清代轶闻》,但也足以证明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威名。
攻克武昌后,陈玉成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在战场上纵横驰骋。1854年,他在岳州之战中,假装成清兵,率领十八名太平军勇士混入湘军水师中放火,焚毁大小船只300余艘。虽然最后因为下雨和风向变动,太平军损失了一些船只,但这一战也让湘军见识到了陈玉成的厉害。
1856年,镇江被清军围困近一年,弹尽粮绝,危在旦夕。杨秀清派李秀成、陈玉成等四位丞相前去救援。为了解救镇江之围,陈玉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乘一艘小船,冒着江面上密集的炮火,冲入镇江城,与城内守将约好一起冲出。这一行为简直就是赵云单骑救主的翻版,勇敢得有些“亡命之徒”的味道。但陈玉成毫不畏惧,他成功地冲入了镇江城,与城内守军取得了联系。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镇江守军扬旗出城,李秀成在城外高山上看见后,带3000精兵断敌后路,双方前后夹击,大败敌军。这一战,陈玉成立下了头功,他也因此声名远扬。
之后,陈玉成又与李秀成一起乘胜破江北、江南大营,将南京周边的清军扫荡一空。太平天国也因此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个多月后,天京事变爆发。陈玉成的叔叔陈承瑢在事变中被杀。陈承瑢在当时的太平天国中排名第八位,位高权重,在天京事变中既是告密者,又为韦昌辉开城门。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陈玉成的前途,他仍然被重用。史学家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们二人并非直系亲属,关系并不密切。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石达开也因为无法忍受洪秀全的猜忌,率大军离开。陈玉成和李秀成二人挑起了大梁,合力击败清军,收复了多座城镇。在湖北作战时,陈玉成把湘军猛将鲍超的3000人打得只剩个位数,让湘军闻风丧胆。但由于寡不敌众,陈玉成未能战胜湘军主力,只好退回安徽。
此时,太平天国国中无人,经百官推荐,陈玉成被封为二把手,李秀成为三把手。实际上,陈玉成已经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就如同当年的杨秀清。但这个最高军事总指挥的位子并不好坐,一方面他太年轻,上升速度太快,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另一方面,太平军将领大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不太服从指挥。而且,陈玉成似乎对最高指挥权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只喜欢打仗。而“绝代双骄”的另一个人——李秀成,对他似乎也心存芥蒂。在最困难的时候,通知各将领来开会的时候,唯独不通知陈玉成。但陈玉成毫不计较,自己就来了,足以见得他性格简单直接,非常爽快。会议后,陈玉成与李秀成合力保卫南京的安全,每一战都是陈玉成打正面,李秀成攻敌后背。这样的分工对陈玉成其实是不公平的,但他毫无怨言,甚至享受这样的安排,他心思单纯,是太平军中罕见的以大局为重的将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