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0 集 祸根暗藏?刺史的嫉妒与谗言
陇南城刺史府的书房里,烛火摇曳,将王怀安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坐在案前,手里握着狼毫笔,却迟迟没有落下,目光死死盯着案上那份 “陇南民生政绩疏”—— 这是他本该呈给朝廷的奏折,可此刻,奏折旁却放着一张空白的宣纸,宣纸上只写了两个字:“秦云”。
钦差赵员外郎离开陇南已有三日,可那日试验田里的场景,却像根刺一样扎在王怀安心里。赵员外郎弯腰捡起那束高产小麦时,眼里的赞许毫不掩饰;在秦氏货栈拿起玻璃花瓶时,嘴里念叨的是 “惠及黎民”;甚至在煤矿门口,听到老矿工说 “秦掌柜待我们好” 时,还拍了秦云的肩膀,说 “难得的良商”。
“良商?” 王怀安低声冷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指甲缝里还沾着昨日批奏折时蹭的墨。他想起去年冬天,秦云拒绝他 “借” 五千两银子周转的事 —— 那时他要给京城的上司送礼,急着用钱,可秦云只说 “货栈资金需周转百姓生计”,硬是没松口。那时他就觉得,秦云太不识抬举,如今看来,这小子是早就想踩着官府的名头往上爬!
烛火 “噼啪” 响了一声,溅出个火星。王怀安猛地回过神,抓起狼毫笔,在空白宣纸上快速书写。他没有写秦云如何推广高产种子,也没写秦氏货栈如何带动民生,反而先提 “陇南近年商贾势力日盛,秦氏货栈尤甚,家资累万,货通西域南洋,其玻璃器皿、香料等物,连州府官员家眷皆争相购买”,笔锋一转,又写 “民间多传‘秦掌柜活菩萨’,却少提官府督管之劳,偶有百姓言‘吃秦氏粮,用秦氏货’,竟不知有刺史府……”
写到这里,王怀安停了笔,嘴角勾起一抹阴鸷的笑。他知道,朝廷最忌讳的就是地方商贾势力过大,更怕 “民只知商,不知官”—— 这会让朝廷觉得地方官府失能,甚至怀疑商贾有不臣之心。他没直接说秦云坏话,却字字句句都在暗示秦氏财富惊人、声望盖过官府,这比任何直白的谗言都管用。
“大人,夜深了,要不再添盏灯?” 门外传来侍从的声音。
王怀安赶紧把写好的密信折好,塞进信封,封上火漆,才应道:“不用。你把这封信送到驿站,让驿丞用‘加急’递往京城,亲手交给工部的李主事,就说…… 是陇南民生的‘补充情况’。”
侍从接过信封,见火漆上印着刺史府的私印,不敢多问,躬身退下。
王怀安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心里的嫉妒像藤蔓一样疯长。他在陇南做了五年刺史,政绩平平,好不容易靠秦云的高产作物得了点嘉奖,可赵员外郎这一趟,功劳仿佛全成了秦云的。若是朝廷真因为这封密信注意到秦云,要么会召秦云进京问话 —— 秦云一个商贾,哪懂京城的规矩,迟早会出错;要么会派人来查秦氏的底细 —— 秦云的货来源不明,只要一查,总能查出些问题。
“秦云啊秦云,不是本官容不下你,是你太碍眼了。” 王怀安喃喃自语,伸手摸了摸腰间的玉带 —— 这玉带还是去年秦云送的玻璃器皿换来的赏赐,可现在,他只觉得这玉带硌得慌。
他不知道,此刻秦氏货栈的密室里,秦云正拿着林天发来的消息,眉头紧锁。林天在消息里说:“刺史府近日有密信送往京城,虽不知内容,但需多加小心。古代官场复杂,钦差的赏识是机遇,也可能是祸端,务必低调,切勿张扬。”
秦云放下手机,走到窗边,正好能看到刺史府的方向。夜色里,刺史府的烛火还亮着,像只窥视的眼睛。他想起白天周五来报,说刺史府的人最近总在货栈附近转悠,还打听货栈的进货渠道和盈利情况。那时他没在意,现在想来,王怀安怕是真的盯上秦氏了。
“陈默,” 秦云喊了一声,门外的陈默立刻进来,“你让护矿队加强货栈和煤矿的巡逻,尤其是晚上,别让任何人靠近密室。另外,让周五再盯着刺史府,有任何动静,立刻汇报。”
“是,秦掌柜。” 陈默应声退下。
秦云重新拿起手机,给林天回复:“已安排加强警戒,周五会盯紧刺史府。只是王怀安若真在京城进谗言,朝廷会不会派人来查?”
林天很快回复:“查是大概率会的,但只要我们不暴露现代痕迹,只说‘西域南洋商人供货’,朝廷也抓不到实据。反而,要是朝廷真派人来,看到高产作物确实惠及民生,秦氏货栈也无违法之举,王怀安的谗言反而会弄巧成拙。你只需稳住,按原计划准备商队进京,朝廷的事,我会想办法应对。”
秦云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沉甸甸的。他知道,王怀安这封密信,就像颗埋在土里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响。窗外的风更紧了,吹得货栈的灯笼晃来晃去,光影在墙上跳动,像极了此刻他不安的心情。
喜欢穿越重生:我的货物通古今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穿越重生:我的货物通古今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