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深处,一栋名为“经纬楼”的现代建筑顶层,是学院的神经中枢——“融合创新实践中心”。巨大的空间被透明的玻璃幕墙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区,却又保持着视觉上的通透。这里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工坊而非传统办公室。
在中心的核心讨论区,一张巨大的、由整块原木打造的异形会议桌旁,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三国演义”。传统工艺系的系主任陈诗雅,穿着一件改良的月白色真丝旗袍,领口袖口点缀着细腻的蜀绣缠枝纹,她眉头微蹙,指着桌上摊开的一张极为繁复、色彩古朴的“蜀山翠鸟”锦纹复原图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林主任,赵主任,这个复原项目,‘寸锦寸金’不是夸张!你们设计系提出的这个现代几何解构方案,线条是够利落,但你们考虑过没有?要把这种极简的线条和复杂过渡色完美织出来,对织工的手上功夫和眼力是地狱级的考验!成本会失控的!”她纤细的手指划过图纸上那些需要极高技巧才能实现的渐变过渡区域。
坐在她对面的艺术设计系系主任林墨瀚,一身剪裁极佳的深灰色休闲西装,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闻言立刻身体前倾,眼神锐利:“陈主任,活化活化,‘活’字当头!我们不能永远丨躺在老祖宗的图样上复制粘贴!成本是挑战,但更是突破工艺极限、创造新价值的契机!”他拿起平板电脑,快速调出几幅国际顶尖纺织品的图片,“看看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才有市场溢价空间!我们不能因为怕困难就退缩!赵主任,你说呢?”他把问题抛给一旁的文化研究与管理系系主任赵煊烨。
赵煊烨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面前摊开的是详尽的国内外高端纺织品市场分析报告和潜在合作方名录。他显得最为沉稳:“两位稍安勿躁。诗雅担忧的工艺可行性、成本控制是现实基础;墨瀚追求的创新突破和市场价值是发展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我们中心存在的意义——整合资源,攻坚克难。”他点着报告上的数据,“目标客户群对‘极致工艺’与‘独特设计’的结合体,价格敏感度远低于普通商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将这个故事讲好,将‘突破’本身转化为品牌价值和卖点?找到愿意为这种‘实验性奢侈品’买单的合作伙伴或藏家,才是打通‘研-产-演’闭环的关键一环。工艺的难关,需要中心协调资源,组织工艺大师和设计团队、甚至引入材料专家,进行联合攻关。同时,营销策略必须前置,与设计、研发同步启动!”
三人各执一词,争论的核心在于尺度与平衡。卓玛悄无声息地走进来,没有打断他们,只是站在玻璃幕墙边,静静听着。阳光透过玻璃,在她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争论声渐渐平息,三人都看向她,等待院长的决断。
卓玛走到会议桌前,手指轻轻拂过那张凝聚着古老智慧与当代野心的“蜀山翠鸟”锦纹图稿,感受着纸张下那无形的历史厚度与未来的张力。她的目光扫过三位得力干将:“诗雅的根基要稳,墨瀚的翅膀要硬,煊烨的桥梁要通。缺一不可。”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的力量,“这个项目,中心全力支持。成立专项组:诗雅,请你协调最顶尖的两位工坊大师,评估工艺极限和成本基线;墨瀚,基于大师的反馈,重新优化你的设计,在‘破’与‘守’之间找到那个最震撼的平衡点;煊烨,同步启动目标客户深度调研和高端渠道预热,把‘挑战传统工艺极限’这个概念,做成我们最核心的营销故事。研、产、演,必须从一开始就拧成一股绳!中心所有的设备、经费、外部专家资源,优先向这个项目倾斜。我们要用这一匹锦,打响学院融合创新的第一炮!”
她的决断像一块磐石落入激流,瞬间稳住了方向。陈诗雅紧蹙的眉头松开了些,林墨瀚眼中燃起更炽热的斗志,赵煊烨沉稳地点点头,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融合创新实践中心这台精密的机器,在卓玛的启动下,开始围绕着同一个目标高速运转起来,跨学科的思维在这里激烈碰撞又寻求着融合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学院另一翼相对安静的“丝路楼”顶层,“国家级蜀锦文化数字化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铜牌在灯光下泛着冷冽而庄严的光泽。实验室内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光线被精确控制,恒温恒湿的环境里,听不到织机的喧嚣,只有服务器集群低沉而稳定的嗡鸣声,如同数字时代的脉搏。巨大的屏幕上,复杂的点云数据流瀑布般倾泻而下。几台高精度的三维扫描仪,正对着固定在特制支架上的珍贵清代“天华锦”残片,进行毫米级的全方位扫描。激光线束温柔地拂过那些早已褪色却依旧精美的丝线,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起伏和断裂。
卓玛和副手陈诗雅站在主控台前,盯着屏幕上逐渐构建起的织物三维模型。每一根丝线的走向、每一个结点的结构、每一处磨损的痕迹,都被冰冷的数字忠实地复刻、放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