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既下,风域湖基地如同最后拧紧发条的精密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到了极致。冗余的主供电线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应急发电机组轰隆作响,处于热备用状态,燃料储备充足得足以支撑基地独立运行一周。所有的外部非必要通信被降至最低,内部网络启用了战时级别的加密和抗干扰协议,由“星脑”协调的分布式通信节点如同无形的神经束,在基地内部及周边空域织成了一张坚韧的信息网络。
“信息伞已撑开。”羊羽坐镇“星脑”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网络状态、电磁频谱以及由“星脑”推算出的未来数小时天气演变模型。模型预测,强对流天气将在测试开始后约两小时达到峰值,届时可能会有剧烈的雷电活动和强烈的电磁脉冲。“星脑”已经标记了几个可能受影响的空域和频段,并预置了通信中继和频率跳变方案。
“保持最高级别监控,所有异常信号,无论多么微弱,立即分析上报。”羊羽的声音在指挥中心回荡,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燧石”实验室传来的核心参数,那里,林夕正在进行最后的系统状态确认。
“燧石”核心实验区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庞大的“龙门架”在高强度照明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其上密布的能量导管和冷却回路如同巨兽的血管和神经网络,连接着中央那个被层层约束场包裹的“燧石-III型”核心阵列。空气中弥漫着臭氧和低温冷却剂特有的清冷气味,偶尔有高压电容充电时发出的细微嗡鸣,提醒着人们这里蕴藏着何等恐怖的能量。
林夕已经换上了特制的防静电防护服,站在主控台前。她的面前是数十块显示屏,瀑布般流淌着数以万计的数据流:核心阵列的等离子体密度、磁场约束强度、能量注入功率、各节点温度、应力分布、“龙门架”接口状态、冷却系统流量压力……她的眼神锐利如鹰隼,快速扫过这些数据,与记忆中的理论值和前期测试结果进行着比对。
“核心阵列自检完成,所有指标正常,偏差率低于万分之零点三。”
“能量注入系统校准完毕,各级储能单元充电至百分之九十五,稳定。”
冷却系统A/B/C三路冗余全部在线,响应时间达标。”
“安全联锁系统最终校验通过,物理隔离阀启闭测试正常。”
“与‘龙腾环宇’主干接口确认,能量流导向锁死,接收权限已就绪。”
一道道确认声通过内部通讯频道传来,沉稳而清晰。每一个“正常”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争论和精益求精。林夕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内部通讯键,她的声音透过防护面罩,传遍整个核心区和外部指挥中心:
“各单元注意,‘燧石’系统集成测试,进入一小时倒计时。”
山雨欲来风满楼。基地外围,墨色的乌云如同厚重的幕布,从群山背后席卷而来,低垂得仿佛要压垮山峰。远处隐隐传来沉闷的雷声,空气中充满了湿润的土腥气和电荷活跃的躁动感。
基地内部,灯火通明,与窗外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所有非测试相关人员均已进入指定掩蔽区域。通道内只有巡逻的安全部队和最后进行设备巡检的技术人员脚步声。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和一丝恐惧的寂静,笼罩着整个基地。
外部指挥中心,杨院长,李书记,主要部门负责人、军方代表以及少数被允许观礼的高级专家齐聚于此。巨大的环形屏幕上,分块显示着“燧石”核心区的实时画面、关键数据汇总、“星脑”提供的环境监控与预测,以及基地整体的态势图。没有人交谈,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上,等待着那决定性的时刻。
羊羽的指尖在控制台上无意识地轻点着。“星脑”的算力大部分都分配给了“燧石”测试保障和通信维护,但它那庞大的逻辑核心深处,依旧在并行处理着“蛛网”的监控数据。突然,一条低优先级的警报在羊羽的私人终端上闪烁了一下——来自“饵雷”计划监控子程序。显示之前那条被利用的渗透通道,在沉寂了几天后,又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数据量极小的试探性连接。
羊羽眉头微蹙。是对方例行公事的检查,还是嗅到了什么不寻常的气息?他立刻调取了“磐石”的实时分析日志。
“检测到目标通道微量心跳信号,数据包为空,疑似存活确认。”“磐石”的结论很快传来,“初步判断为正常周期性活动,与测试时间点无直接关联,风险等级维持黄色。”
羊羽沉吟片刻,手指飞快地输入指令,加强了对该通道的监控级别,并指示“星脑”将对此次连接源头的追踪分析优先级稍微提升。他不能分心太多,主战场在“燧石”。但这条幽灵般的通道,始终像一根细微的刺,扎在意识深处。
倒计时一分钟。
林夕的声音再次响起,透过通讯频道,清晰地传递到每个关键岗位:“最后系统状态确认。能量注入路径,最终锁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