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如轻柔的薄纱,缓缓漫过京城南墙,那缕温暖的金色光辉,悄然洒落在苏晚身上。她的蓝布裙角还沾着山路上残留的草屑,那些细碎的草屑,仿佛在诉说着一路的奔波与艰辛。
苏晚仰头,目光落在老槐树下支起的竹棚上。竹架上挂着的“活死人医馆”木牌,正被微风轻轻拂动,发出细碎的吱呀声,仿佛是在向过往的行人轻声诉说着什么。那木牌上的字迹,是小川用烧红的铁签子精心刻下的,他满心期许,盼着全城南的人都能清楚地看见。
“苏姐姐!”虎子扛着半袋药草,急匆匆地跑过来,额角豆大的汗珠子,“吧嗒吧嗒”地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微的尘土。“魏大哥说灶火生好了,药罐能支上了!”
苏晚赶忙蹲下身,轻柔地帮他理了理歪掉的布带,眼神中满是关切。“别急,先把金银花和连翘分开放。”她的目光顺势扫过空地上陆续聚集的人群:几个光脚的孩子正好奇地扒着竹棚的竹条,小脑袋使劲往里探,眼中闪烁着天真与好奇;一位穿着补丁衫的妇人,紧紧攥着破布包,站在最前头,眼神里透着因长久贫困而形成的谨慎,仿佛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警惕。
“这城里大夫都不来,你们能行?”一个粗哑的声音,从槐树下悠悠传来。
苏晚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灰布裤脚沾着泥的老头,正拄着拐棍,皱巴巴的脸因怀疑而拧成了核桃状。她记得,这是城南村的王老头,昨天在破庙外见过,当时他背着生病的孙女儿,无助地蹲在墙根,只因药钱不够又不肯赊账,一脸的无奈与窘迫。
“我只救人。”苏晚缓缓站起身,袖管里露出的腕疤,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粉色,宛如新生的花瓣。她的声音虽不高,却如同山涧中沉稳的石头,坚定有力,砸得王老头原本紧皱的眉头不自觉地晃了晃。
这时,魏五从竹棚另一侧转了过来,手里紧紧攥着块木板当作登记册。他腰间的短刀随着他的动作,轻轻碰撞在木牌上,发出清脆的“当”的一声,在安静的氛围中格外清晰。“王伯,您孙女儿要是还烧着,让苏姑娘瞧瞧?她在青萝谷采的九节莲,退热最管用。”
王老头听了,手中的拐棍在地上重重地顿了顿,沉默片刻,既没接话,却也没有离开,仿佛在心中权衡着什么。
随着日头渐渐爬到树顶,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烘烤着大地,竹棚前等待看病的人,已经排到了巷口。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人群中不时传来孩子的哭闹声和大人的交谈声。
苏晚的额头沁出了一层薄汗,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她的指尖轻轻搭在一个五岁男孩的腕上,专注地感受着脉象。那脉象跳动得如同急促的擂鼓,一下又一下,仿佛在诉说着身体的痛苦。她伸手掀开男孩的衣襟,只见胸前有零星的红点,和刚才看过的第三个孩子的症状一模一样。
“魏五。”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可手下却不自觉地攥紧了药铲,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把高热的孩子都带到后边竹席区,别混在一块儿。”
魏五立刻扯着嗓子大声喊道:“抱娃的往前靠!烧得厉害的跟我走!”他粗黑的眉毛紧紧拧成了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就在这时,他的余光瞥见街角有两个穿皂衣的身影晃了晃,手下意识地按上刀柄,全身的肌肉瞬间紧绷起来。
“谁让你们在这胡闹?”一个刺耳的公鸭嗓突然炸响,仿佛一道惊雷,打破了原本就有些紧张的气氛。
苏晚正往药罐里添最后一把柴胡,听到声音,她缓缓抬头,只见张二狗带着四个衙役,气势汹汹地踹开挡路的木凳,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他们皂衣上的“衙”字,因长时间被太阳暴晒,颜色已经发白,显得有些斑驳。
苏晚认得这张二狗,上个月在医馆门口,他收了药商的好处费,便蛮不讲理地硬说她的药铺占了官路。
“疫病扩散,你们担得起?”张二狗嚣张地用刀尖挑开竹棚的布帘,一阵带着浓郁药香的风,猛地扑到他脸上。“赶紧收拾东西滚,否则......”
“若真有疫病,更该早发现、早控制。”苏晚不慌不忙地抄起一块干净的布帕擦了擦手,目光敏锐地扫过张二狗腰间的银酒壶——和上个月药商送的那把一模一样。她向前迈了半步,竹棚的阴影恰好罩住张二狗的刀尖,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对抗。“张差爷不妨看看这些孩子,高热不退、身上起红疹子,要是现在不管,等传到大户人家......”
张二狗听了,握着刀尖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他下意识地瞥了眼竹席区里那些哭哭啼啼的妇人,又瞪了眼苏晚腕上的疤——那道疤他记得清清楚楚,上个月医馆门口有个农妇难产,这姑娘竟毫不犹豫地举着碎瓷片冲了进去,出来时鲜血顺着袖子不停地往下淌。
“行啊。”他突然猛地收回刀,冲手下使了个眼色,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甘。“老子倒要看看你能折腾出什么花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