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的兵力如同绷紧的弓弦,骤然射出!
周猛、张浑率五百精锐,直扑鹰嘴涧,依仗险要地势扎营,竖起“林”字大旗与“平乱安民”的旗号,兵锋直指宛城西北。
马岱则率两百轻骑,如旋风般卷向博望坡,那里不仅有旧官仓,更扼守宛城向西的一条要道。
林羽的意图很明显:不直接卷入宛城城内复杂的权力斗争,而是先控制外围战略要点,展示肌肉,施加压力,逼迫城内势力做出选择!
这一举动,果然立刻引起了各方反应!
宛城之内,本就混乱的局势更加微妙。
郡丞王敏试图以褚贡遇刺后官职最高者自居,勉强维持秩序,但威望不足,政令难出府衙。
郡尉赵拓手握部分兵权,野心勃勃,欲趁机自立,却忌惮城外不明势力与城内士族反对。
以蔡瑁族兄蔡和(代表部分蔡家势力)、黄家家主黄衍为首的本地豪强,则一方面担忧身家性命,另一方面又都想在这乱局中攫取更大利益,彼此猜忌,态度暧昧。
城外小股黄巾则趁乱四起,烧杀抢掠,制造恐慌。
如今,突然又冒出一支打着“平乱安民”旗号、占据要道的未知军队“林”部,更是让所有势力都绷紧了神经,纷纷派出探马打听虚实。
“林羽?何许人也?”
“似是北面山中的一股豪强,据传刚击败了刘旺的讨伐…”
“其意欲何为?真来平乱,还是想趁火打劫?”
猜疑与警惕,在宛城内外蔓延。
马澹的书信,便在此时送达了郡丞王敏、郡尉赵拓以及蔡和、黄衍等人的案头。
信中,马澹以扶风马氏之名,先痛陈阉党祸国、忠良蒙冤(暗示自家遭遇),继而赞扬林羽将军忠勇仁义、嫉恶如仇,听闻宛城生乱、百姓受苦,特引义兵前来,只为助官府平乱安民,绝无他意。最后委婉提出,愿为双方牵线,共商大计。
这封信,写得极有水平,既抬高了林羽,给了各方台阶,又暗示了马氏的支持(名门声望),更关键的是点明了“义兵”和“助官府”的性质,暂时安抚了可能被视为“叛军”的担忧。
【马澹“名士外交”发动,效果显着。宛城各方对林羽军的警惕度小幅下降,初步沟通渠道打开。】
最先做出反应的,竟是郡丞王敏。他正愁无人可用,无力控制局面,见到马澹书信如获至宝,竟不顾郡尉赵拓的反对,派出心腹幕僚,秘密前往鹰嘴涧林军大营,欲请林羽“入城助防”!
“主公,王敏使者已至营外,称奉郡丞之命,请我军入城,协助维持秩序,剿灭黄巾乱匪!”周猛派人快马回报古堡。
【触发关键抉择:是否应王敏之邀,派兵进入宛城?】
【选项一:接受邀请,立刻派兵入城。奖励:快速获得宛城部分控制权,名正言顺,但极易陷入城内权力斗争漩涡,成为众矢之的,风险极高。】
【选项二:拒绝入城,坚持驻守城外要道。奖励:保持超然地位,避免直接冲突,但可能错失介入城内事务的最佳时机,被其他势力抢占先机。】
【选项三:同意合作,但只派精锐小队入城“协助剿匪”,主力仍驻城外,保持威慑。奖励:既可展示合作诚意,参与平乱,又能保留主力随时策应,灵活性高,但小队入城仍有风险。】
林羽接到消息,立刻与古堡内的周芷、马澹商议。
“王敏势弱,急于引外力以自保。我军若入城,必成赵拓、乃至蔡、黄等家的眼中钉,恐寸步难行。”马澹分析道。
周芷补充:“然若全然拒绝,恐寒了王敏之心,亦让城内观望者认为我等怯懦。妾身以为,可选精锐善战之小队,以剿匪之名入城,一则扬我军威,二则可视城内情况而动,三则主力在外,可随时呼应。”
英雄所见略同!
“选项三!”林羽下定决心,“回复王敏,林某感念郡丞信任,然大军入城恐惊扰百姓,特遣麾下猛将率百人锐士入城,专司清剿黄巾乱党,维护街巷治安!另,请郡丞协调粮草,以供我军在外围剿匪所需。”
既给了王敏面子,展示了力量,又避免了主力陷入泥潭,还顺手要了粮草!
命令传回鹰嘴涧大营。周猛当即点起一百最精锐的悍卒,由张浑亲自率领,随那幕僚前往宛城!
张浑率队抵达宛城时,引起了不小轰动。这一百士兵盔甲鲜明,刀枪闪亮,队列严整,杀气腾腾,与城内那些惶惶不安、甚至与乱兵贼匪有牵连的郡兵形成了鲜明对比!
郡丞王敏大喜,亲自迎接,当即赋予张浑“巡城都尉”之职(临时),负责清剿城内趁乱抢劫的黄巾溃匪和地痞流氓。
张浑牢记林羽“只剿匪,不涉政”的命令,入城后毫不拖泥带水,雷厉风行,专找那些正在作案或聚集的匪徒下手。其部下皆百战精锐,对付这些乌合之众简直如同砍瓜切菜,不过半日,便斩首数十级,擒获百余人,迅速稳定了数条街区的秩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