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的朋友圈又更新了。海边度假屋的照片配文:“终于拥有了诗和远方”,定位显示在威海某海景小区。但上周同学聚会时,她偷偷抹眼泪:“买完才发现,每年物业费比房租还贵,空着心疼,租出去又舍不得。”
这个场景,像极了307教室里小哲提的问题:“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到底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他买的时候觉得是资产,可每年维护费烧掉几百万,这账怎么算?”
林教授当时在黑板画了个天平,左边写“现金流”,右边写“烧钱速度”。“能自己生钱的是资产,总让你掏钱的是负债。”她顿了顿,“可惜很多人把负债当成了资产,就像张姐的度假屋,买的时候盯着‘房价会涨’,却没算清每年要填多少坑。”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个天平,聊聊那些关于“资产”的真相:为什么你买的学区房可能只是件贵点的消费品?为什么限量版包包算不上投资品?更重要的是,怎么用3个简单问题,判断手里的东西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毕竟,赚钱的第一步,是别把钱扔进无底洞。
一、你以为的“资产增值”,可能只是在给消费品买单
“为什么那么多人觉得学区房一定是资产?”阳光透过窗户,在课本上投下光斑,小哲举着手机问,屏幕上是某学区房的报价——“每平米12万,比去年涨了1万”。
张姐几乎是抢着说的:“我儿子上学那阵,咬牙买了套学区房,现在涨了200万!这难道不是资产?”
“先别急着算涨幅。”教授在黑板写下一组刺眼的数字:
- 学区房总价:800万
- 年物业费+税费:5万
- 租金收入:3万(因为要留给儿子上学,实际空置11个月)
- 持有10年总成本:5万×10 - 3万=47万
“就算房价涨了200万,扣除47万成本,实际收益153万。”她突然加重粉笔力道,“但如果这800万买指数基金,按年化7%算,10年收益是800万×(1.07^10-1)≈711万。你还觉得学区房是好资产吗?”
教室里突然安静了。张姐的脸有点红:“可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基金看不见啊……”
“这就是‘锚定效应’在骗你。”教授敲了敲黑板,“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里说过,人们总被‘看得见的东西’迷惑。你盯着学区房的‘涨幅’这个锚点,却忽略了‘持有成本’这个更大的坑。就像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买的时候只看到‘历史价值’,没算清每年200万的维护费——这些钱如果拿去投资,收益早就超过房价涨幅了。”
她突然转身,在黑板画了条分水岭:
- 投资品:持有期间能给你送钱(如租金>物业费、股息>手续费);
- 消费品:持有期间总让你掏钱(如物业费>租金、保养费>增值)。
“学区房是不是资产,要看孩子毕业之后。”教授补充,“孩子上学时,它的‘教育价值’是消费品,你为了这个功能买单;孩子毕业后,如果租金能覆盖成本,才算投资品,否则就是‘闲置的消费品’——就像你买了个名牌包,偶尔背背是消费,一直压箱底还得花钱保养,就是纯浪费。”
二、能生钱的才是资产,靠涨价赚钱的是在“博傻”
“那限量版包包、古董字画这些,不产生现金流,为什么有人说是投资品?”小宇举着LV的限量款照片问,“我表哥收藏的那款,三年涨了5万,这难道不算赚钱?”
教授笑了,在黑板写下“博傻理论”四个字:“你觉得它值钱,是因为相信有个比你更傻的人,愿意花更高价买走。但这和资产没关系,是击鼓传花。”
她调出一组数据:
- 限量版包包:每年保养费约2000元,转手时要打8折(除非是爆款中的爆款);
- 指数基金:每年分红约3%,不用花保养费,随时能卖。
“真正的投资品,赚钱靠的是‘它自己会生钱’。”教授解释,“比如商铺收租金,股票分股息,这些现金流就像资产在给你发工资;而靠涨价赚钱的,本质是‘赌别人愿意花更多钱买’,就像炒鞋、炒盲盒,一旦没人接盘,就砸在手里。”
张姐突然想起什么:“我邻居买了套四合院,说是‘稀缺资源’,结果挂了半年没卖掉,每月还得交5000块物业费。他总说‘迟早会有人买’,这不就是在博傻吗?”
“太对了!”教授点头,“凯恩斯说过‘选美理论’:你觉得它美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别人觉得它美。但问题是,‘别人的审美’随时会变。去年还炒得火热的‘元宇宙房产’,今年价格跌了90%,那些买的人,不就是相信有更傻的人接盘吗?”
她突然加重语气:“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核心区别,不是价格涨不涨,是‘钱是从哪里来的’。从资产自己身上来的,是投资;从下一个接盘者口袋里来的,是投机。投机不算错,但别把它当成‘资产增值’的本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