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教授拍了拍他的肩,“你看这些竹子,有的直,有的弯,有的高,有的矮,从来没人说‘这棵长得不对’。你演讲失误,就像竹子长弯了,不代表你不好,只是你本来的样子。”
三周后,顾华在选修课上做了次分享。讲到一半又忘了词,他愣了愣,笑着说:“看来我的记忆力需要加强。”台下传来善意的笑声,他突然觉得,那些笑声里没有嘲讽,只有理解——原来完美主义的牢笼,是自己亲手焊的,钥匙就藏在“允许不完美”这六个字里。
三、“创业失败”的重生:廖泽涛的废墟里,长出了新的芽
“我把爸妈的养老钱都赔进去了。”廖泽涛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宿舍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空气里飘着泡面的酸臭味。他指着桌上的破产清算单,“37万,我这辈子都还不清。”上周他偷偷查过安眠药的剂量,要不是教授突然打电话来,可能已经……
教授没提钱的事,只让他列“失败清单”,左边写失去的,右边写得到的。泽涛笔尖顿了顿,慢慢写下:“学会看财务报表了”“知道哪些人不能合伙”“原来我熬夜三天还能爬起来”。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连名字都被剥夺了,却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教授递给他一杯热茶,“他说人可以被夺走一切,除了‘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你失去了钱,但没失去选择‘下一步怎么走’的自由。”
他讲了个创业者的故事:那人破产后去送外卖,每次送餐都和客户聊几句,后来有个客户说“我公司缺个懂市场的”。“失败不是终点站,是换乘站。”教授指着窗外的竹子,“竹子前三年在地下扎根,看起来一动不动,第四年却能疯长——你现在就像扎根的竹子,别觉得没动静就是没希望。”
泽涛开始跟着教授去竹林散步,每天列“小成就清单”:“今天按时起床了”“给妈妈打了电话”“看了一小时书”。有天他在竹林里发现棵被石头压弯的竹子,居然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嫩绿的尖儿直指天空。
“道家说‘反者道之动’,”教授摸着那棵竹子,“跌倒了不是坏事,能让你看清脚下的路。廖泽涛,你赔的钱可以再赚,但摔过一次才明白的道理,花钱买不来——这才是失败给你的礼物。”
三个月后,泽涛找到了份财务助理的工作。第一次发工资,他给爸妈转了500块,附言“慢慢来”。妈妈回了个拥抱的表情,没提钱的事,只说“按时吃饭”。他站在公司楼下,看着阳光穿过玻璃幕墙,突然觉得,人生就像那棵石缝里的竹子,弯了没关系,能继续往上长就行。
四、“讨好型”的解脱:小景云的拒绝练习,比答应更有力量
“我室友又让我帮她取快递了。”小景云的手指绞着衣角,指甲缝里还沾着书的油墨。她明明要赶论文,却还是点头说“好”——这是她第17次帮室友取快递,第34次替同学占座,第58次说“我没事”。
教授让她做“拒绝练习”:对不合理的要求说“我需要考虑一下”。第一次练习时,景云的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可当她对室友说“我今晚要写作业,不能帮你取快递”,室友愣了愣,说“哦,那我自己去”。
“你看,天没塌。”教授递给她块巧克力,“讨好型人格就像把自己当蜡烛,总怕别人冷,把自己烧得只剩蜡油。可真正的温暖,不是靠你燃烧自己,是彼此照亮。”
她想起“尾生抱柱”的故事:尾生为了等一个人,洪水来了还抱着桥柱,最后被淹死。“他以为守住约定就能留住关系,却忘了关系像水,要流动才活。”教授指着竹林间的小溪,“你总怕拒绝会失去朋友,其实是怕‘没人喜欢真实的我’——可连你都不喜欢讨好的自己,别人怎么会真心喜欢?”
景云开始学着说“我不”:拒绝陪逛商场,拒绝代写作业,拒绝无意义的聚会。有天她对经常让她帮忙带饭的同学说“我今天想自己吃”,那同学说“正好,我约了别人”。
“庄子说‘安之若命’,”教授看着景云渐渐舒展的眉,“有些人就像路过竹林的风,不必追。小景云,你要记住,好的关系是‘我需要你时你在,你需要我时我也在’,不是‘我一直为你在,你却从没看见我’——你先看见自己,别人才能看见你。”
期末时,景云收到张匿名纸条:“其实你拒绝时的样子,很可爱。”她猜是那个总被她拒绝的室友写的,突然明白,讨好换不来的尊重,拒绝反而能得到——原来真实的自己,比讨好的样子更招人喜欢。
五、“死亡之问”的答案:陈一涵的竹林,藏着“向死而生”的活法
“人终究要死,现在拼尽全力又有什么意义?”陈一涵躺在竹林的草地上,盯着天上的云,它们聚了又散,像从没存在过。她的爷爷上个月去世了,生前总说“等退休了就去钓鱼”,鱼竿买了十年,一次都没用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