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规划中,我们常从“自我导向”出发——比如小时候想当将军、科学家,长大后想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但仅靠自我导向往往不够,还需转向“社会导向”,甚至兼顾“组织导向”,才能避免陷入“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困境。这一逻辑,藏在教授幼时的经历与不同国家的教育现状中:教授童年玩“打仗”游戏时想当将军,后来受社会风气影响转向想当科学家;而如今中国孩子常因父母包办、教育同质化,让自我导向被迫迎合社会导向,美国孩子则因过度强调自我导向,忽视社会需求,导致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匹配工作。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职业选择,“自我导向”关乎热爱与天赋,“社会导向”关乎现实与需求,“组织导向”关乎团队与适配,三者的平衡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这不仅是规划方法,更蕴含着“个体与集体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以及“认知调整适配环境”的心理学智慧。
课堂对话:拆解导向平衡的核心逻辑
(上课铃响,和蔼教授拿着一本《心灵的框架:多元智能理论》走进教室,笑着挥手)
和蔼教授:同学们,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长大后想做什么”的梦想?比如当医生、宇航员、画家?(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其实这些梦想,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自我导向”。但今天咱们要更进一步:为什么光有自我导向还不够,还得转向社会导向、组织导向?先从我的童年故事说起吧。我小时候没电子产品,放学最爱玩“打仗”游戏,十来个孩子分两队甩泥巴、抓俘虏,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将军”,指挥大家赢。可到了十岁,我就改主意了,觉得当牛顿、爱因斯坦更光荣。叶寒,你觉得我为什么会变?
叶寒:教授,是不是因为你发现当科学家比当将军更厉害?或者身边的人都在说学科学好?
和蔼教授:后者更接近!这就是“社会导向”的影响。我小时候中苏关系紧张,到处挖防空洞,大家都觉得“当将军保家卫国”了不起;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学科学成了风气,我就跟着转向想当科学家了。你看,自我导向会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变。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年轻人的自我导向和社会导向对不上,活得特别累。秦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想当画家,父母却让学会计?
秦易:有!我表哥特别喜欢画画,可我舅舅舅妈觉得“画画养不活自己”,非要他学计算机。结果他大学学得很痛苦,毕业也没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现在在画室当助理,钱少但开心。这就是自我导向和社会导向不一致吧?
和蔼教授:太典型了!咱们先分析中国年轻人的情况:为什么他们的导向容易不一致?第一个原因是“父母越俎代庖”。我遇到过不少家长,孩子才两三岁就来问“将来学什么专业好”,非要替孩子做选择,而家长选的往往是“社会需要的”,不是孩子喜欢的。第二个原因更关键——“教育同质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说人有10种天赋,比如语言、数学、运动、空间构想、人际交往等等。但现在的教育,大多只盯着数学、语言,忽略了其他天赋。许黑,你想想,这会有什么问题?
许黑:教授,那肯定会让很多孩子的天赋没机会开发啊!比如有人空间构想能力强,适合当工程师、设计师,但学校没相关课程,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天赋,自然不会产生“当设计师”的自我导向,最后只能跟着学大家都学的专业,和社会导向凑活匹配。
和蔼教授:太对了!比如小学没开发空间构想能力,将来很难成为有创造力的工程师;忽视逻辑教育,也成不了一流科学家、律师。很多人说“学几何能练逻辑”,但几何只练了一个层面,真正的逻辑思维需要不断质疑、讨论才能养成。接下来咱们看美国的情况,他们的问题刚好相反——年轻人太重视自我导向,忽略社会导向。根据《国会山报》数据,2020年美国43%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比如学哲学、神学的,毕业只能去麦当劳;但另一方面,IT公司每年缺十几万工程师,可美国每年只有5%的毕业生学工程、计算机。蒋尘,你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为什么?
蒋尘:教授,这可能是“自我认知偏差”——美国年轻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却没客观评估“社会需要什么”。比如觉得哲学有意思就选,没考虑社会对哲学专业的需求极少,导致毕业即失业。他们没意识到,自我导向需要和社会导向平衡,不然理想再美好也难落地。
和蔼教授:说得太准了!除了自我导向、社会导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导向”——就是你进入一个公司、团队后,根据组织需求调整自己的方向。比如你去微软想当软件工程师,但公司缺技术销售,你愿不愿意转岗?周游,你觉得这体现了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