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教学楼的玻璃窗,洒在阶梯教室的木质课桌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粉笔灰气息。和蔼教授推着讲台车走进教室时,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和吴劫早已坐定——这堂名为“逆向思维与学习效率”的选修课,从选课名单公布起就成了热门,所有人都好奇,这位擅长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实用方法的教授,会如何拆解“逆向”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
开课第一分钟,教授没有翻开讲义,反而举起一张英语阅读理解真题卷:“上周我收到三位同学的消息,说做阅读时总陷入‘逐句翻译却抓不住考点’的困境,甚至读完文章还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今天咱们不聊常规的‘先读文章再做题’,而是从根上换个思路——用逆向思维,把自己当成出题老师,看看能如何破解阅读难题,甚至举一反三,用到数学、历史等学科里。”
话音刚落,秦易立刻坐直了身子——他正是被英语阅读拖分的学生之一;许黑则掏出笔记本,习惯性地准备记录“反常识”的方法;周游撑着下巴,眼神里满是期待,他总觉得常规学习方法太“笨重”,一直想找更高效的路径。接下来的两小时,这堂融合了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的课,彻底刷新了大家对“学习”的认知。
“在正式讲方法前,咱们先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先读文章再做题’的常规思路,会让大家效率低下?”教授将这个问题写在黑板中央,转身看向学生们。
叶寒第一个举手,声音清晰:“我觉得是信息太多了!有时候文章里有很多细节,比如举例、背景介绍,读完后根本记不住,看到题目还要回头重新找,特别浪费时间。”
教授笑着点头,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漏斗”:“这就涉及到心理学里的‘认知负荷理论’。人的大脑一次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就像这个漏斗,若先把整篇文章的信息全灌进去,有用的考点信息反而会被无关内容‘稀释’,导致大家做题时陷入‘信息过载’。”
他顿了顿,又在漏斗旁写了“《易经》·否卦”四个字:“《易经》里的否卦,讲的是‘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常规阅读就像否卦的状态,文章的‘信息天’和题目的‘考点地’是脱节的,你读你的,题考你的,自然效率低。而逆向思维,就是要把‘否卦’转成‘泰卦’,让‘信息’和‘考点’精准对接,万物相通。”
许黑突然举手,语气带着疑惑:“教授,那逆向思维具体怎么用?总不能真的去出题吧?”
“当然不用,但我们要学会‘模拟出题者视角’。”教授将英语阅读真题卷分发给每个人,“大家先看这篇关于‘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阅读题,不用读文章,直接看后面的五道题目和选项,给大家三分钟,划出你们觉得‘像考点’的词。”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三分钟后,教授请蒋尘分享他划出的词。
“我划了‘author’s attitude’(作者态度)、‘the main reason for...’(……的主要原因)、‘in 2023’(2023年),还有选项里的‘oppose’(反对)、‘support’(支持)这些词。”蒋尘站起来,指着题目说,“感觉这些词能告诉我题目想考什么——‘author’s attitude’肯定是考主旨观点,‘2023年’是细节定位的信号,‘oppose’和‘support’是判断作者立场的关键。”
“非常准!”教授竖起大拇指,在黑板上写下“逆向第一步:锁定考点信号”,“出题者不会凭空设置题目,每个题干和选项里都藏着‘线索’——像‘main idea’(主旨)、‘infer’(推断)是题型信号,人名、数字、特殊名词是定位信号,褒贬词是态度信号。先划这些信号,就像给大脑装了‘过滤器’,再读文章时,能直接跳过无关内容,精准找到答案区域。”
周游突然开口:“教授,我之前试过先看题,但看完题再读文章,还是会忘记题目问什么,又得回头看,反而更麻烦。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你少了‘第二步:带着问题反向搜读’。”教授走到周游身边,拿起他的试卷,“比如这道题问‘Why does the author criticize the industrial policy in 2023?’(作者为什么批评2023年的工业政策),你划了‘criticize’‘2023’‘industrial policy’这三个信号,接下来读文章时,就不用逐句看,而是像‘搜关键词’一样,找包含这三个信号的段落——找到‘2023年’的时间点,再找‘industrial policy’,最后看‘criticize’对应的理由,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