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暑气未消。天际的云彩如同被揉皱的宣纸,层层叠叠,晕染着橘红与金黄。梅花山之行已过三日,苏明远仍沉浸在那座古寺中所见所闻的震撼之中。
古寺藏书,确如李老所言,卷帙浩繁。其中一部残缺的《梦回集》引起了他的注意。书中记载了一个奇特的故事——一位名叫的后世文人,因读一古籍,魂穿千年,附身于一名叫的宋代书生身上。二者心神交融,共存一体,完成某种天命因果。这故事与他的穿越经历如此相似,令他惊疑不定。
更令他震惊的是,书中竟有一首题为《知不可忽骤得》的长诗,其中两句知不可忽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正是他穿越的引子。这一切巧合,令他不得不怀疑,自己的穿越或许并非偶然,而是某种冥冥中的安排。
如果这本《梦回集》所言非虚,那么我与前身苏载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的灵魂真的能够共存吗?他望着院中那株初显红叶的枫树,喃喃自语。
然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很快被现实打断。院门被人轻轻叩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苏先生可在家中?是村长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
苏明远连忙前去开门。只见村长神色凝重,身后还跟着几位村中老者。
村长有何要事?他问道,心中已有不祥的预感。
先生恐怕还不知道,村长叹息一声,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了村西的几户人家,李三家和王五家最为严重,房屋倒塌,幸无人伤亡,但一家老小已无处安身。
山洪?苏明远讶然,这才想起前日夜里确实听到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响,却以为是雷雨,未曾多想。
正是。前几日山上连降暴雨,积水猛涨,冲开了河堤。村长解释道,语气沉重,如今村中正在筹措救助,思来想去,还请先生出面主持大局。
这突如其来的请求让苏明远一时语塞。在现代,自然灾害后的救助是政府和专业救援队的职责;而在这个基层组织简单的古代社会,村落共同体的互助便显得尤为重要。
村长过誉了,在下不过一介书生,何德何能主持此事?他谦虚道,却也明白自己不能推辞。高中县试后,他在村中的地位已然不同,肩负的责任也随之增加。
先生谦虚了。村中一位老者开口道,自先生高中以来,村中上下无不敬仰。况且先生学富五车,见识广博,理事公允,最适合调度此事。
见众人恳切的眼神,苏明远轻叹一声,点头应允:既然乡亲们如此信任,在下定当尽力。只是此事重大,还需村长和诸位一同商议才是。
那是自然!村长面露喜色,我等正有此意,特来请先生一同前往灾区察看情况,再做商议。
简单收拾后,苏明远随村长等人前往村西灾区。一路上,他思考着如何应对这场灾难。在现代,他曾参与过学校组织的几次志愿救灾活动,对基本流程有所了解,但古代条件有限,许多现代救灾理念难以实施。
或许,我可以将现代的一些应急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在这个古老的村落中开创一种新的互助模式。他暗自思忖,心中渐有谋划。
到达灾区,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几座房屋已成废墟,泥浆和杂物遍地,灾民们正在废墟中翻找幸存的家当,脸上写满了绝望和疲惫。孩童们哭泣声,老人们的叹息声,妇女们的啜泣声,交织成一曲悲伤的协奏。
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重。苏明远心头一紧,立刻意识到必须迅速行动。
他先是安抚灾民情绪,然后组织村中壮丁分组行动——一组负责清理废墟,一组寻找可用物资,一组照顾老幼,还有一组负责临时住所的搭建。村长见他指挥有方,连连点头称赞。
先生,这般分工甚是有理,比往年应对洪涝更加有序。村长惊叹道。
苏明远没有解释这是现代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只是谦虚地回应:都是村民齐心协力的功劳,在下不过稍加引导罢了。
在他的组织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他亲自参与搬运重物,和村民们一起清理淤泥,甚至不顾书生形象,卷起裤腿下到水中打捞物资。这一幕幕情景,让村民们对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秀才肃然起敬。
苏先生不仅学问好,还有一副热心肠,当真难得。人群中有人低声赞叹。
可不是嘛!想当年张秀才家遭了火灾,那位大人物连面都没露,哪像苏先生这般亲力亲为?
这些议论传入苏明远耳中,他并不在意,只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古今,知识都应当用来服务社会,而不是自我孤立。
忙碌了一整天,临时住所已经搭建完毕,灾民们有了栖身之所。但苏明远深知,这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长远来看,重建家园才是关键。
夜晚,在村长家中,苏明远与村中几位有威望的长者商议重建事宜。
依老夫之见,待来年春暖花开,再行重建不迟。一位老者建议道,眼下秋收在即,村民无暇他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