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雪花如细盐般从窗棂缝隙中飘洒进来。苏明远在油灯下伏案疾书,笔尖在宣纸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已是三更天分,整个书院都陷入了沉寂,只有他这一室还亮着微弱的灯火。
手中正翻阅的是《资治通鉴》,那些关于历代兴衰的记述让他沉迷不已。自从在经义探微的争论中感受到思想的束缚后,他便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史学典籍中,试图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某种精神慰藉。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皆因君明臣贤,上下同心...他轻声念着刚刚写下的札记,笔锋却忽然停顿了。窗外的风声似乎在提醒他什么,让他的思绪飘向了遥远的地方。
在那个他永远回不去的时代里,历史是客观的研究对象,是需要被分析、质疑、重新阐释的文本。但在这里,在这个他正在逐渐融入的世界里,历史却成了某种道德教化的工具,成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参考书。
他放下毛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这几个月来,他发现自己阅读史书的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那种现代学者的批判眼光正在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实用的思考方式——这个历史事件对当前政治有什么启发?这位古代君主的做法是否值得借鉴?
或许这也不算坏事。他在心中对自己说道。毕竟,学以致用不正是儒家学问的精髓吗?纯粹为了学术而学术,在这个时代确实显得有些奢侈。
重新提起笔,他继续记录着自己的思考:
观汉唐兴衰,皆因治乱循环。盛世之时,君主励精图治,臣工恪尽职守,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富贵易使人骄奢,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历代王朝皆逃不脱这个怪圈,由兴而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周而复始。
写到这里,他的笔锋又停了下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浮现:既然历史有其规律可循,那么是否存在某种方法,能够打破这种循环,让治世长久持续下去?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不已。如果自己能够通过科举入仕,如果能够在朝廷中获得一定的地位,是否就有机会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为这个时代做出一些真正有意义的贡献?
他重新审视着手中的史书,那些曾经只是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字,现在仿佛有了全新的意义。那些关于政治得失的记述,那些关于民生疾苦的描写,都在向他展示着一个读书人可能承担的责任。
若能位列朝班,当以天下为己任。他在纸上写下这句话,随即又想起了周先生曾经的批评。那时老师说这话过于狂妄,不够稳重。但现在,在这个深夜的独处时刻,他却感到这句话有着某种深沉的力量。
窗外的雪下得更大了,北风吹动着屋檐下的竹帘,发出阵阵轻响。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就像是历史在向他诉说着什么。
他翻到《通鉴》中关于魏征的记述,那位敢于直谏的贞观名臣的事迹让他深有感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千古名言背后蕴含的政治智慧,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显得格外深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他轻声念着《尚书》中的这句话,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如果自己将来真的能够进入官场,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个道理,永远不要忘记百姓的疾苦。
想到这里,他开始在纸上书写自己的政治理想:
为政之道,当以民为本。君主如天,臣民如地,天地合德,万物生焉。故明君择贤臣,贤臣事明君,上下一心,则国泰民安。然则何为贤臣?当具备三德:一曰忠,忠于君主,忠于国家;二曰能,具备治国安民之才;三曰廉,清正廉洁,不贪不腐。
写着写着,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这样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时代的政治逻辑?君臣关系、忠君思想、等级秩序...这些曾经让他感到别扭的概念,现在居然成了他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
这个发现让他有些不安。他记得刚来到这个时代时,对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质疑,对于个人自由的渴望,对于平等思想的坚持。但现在,这些现代观念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褪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的政治观念。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他在心中为自己辩护,理想主义固然可贵,但如果脱离了现实,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既然身处这个时代,就要学会用这个时代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自我说服让他感到某种安心,但同时也隐隐有些失落。那个曾经充满质疑精神的现代学者,是不是正在逐渐消失?
他重新翻开史书,继续记录自己的思考。但这次,他的笔调变得更加谨慎,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话语习惯:
臣闻古之圣王,莫不以修身为本,以治国为务。身修则德立,德立则民服,民服则国安。故欲治其国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心正则意诚,意诚则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