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孔老先生的语调变得严肃起来,质疑应当出于求真之心,而非逞强好胜之念。如果只是为了标新立异而质疑,那便失去了学术的本意。
苏明远默默点头,心中五味杂陈。孔老先生的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学术态度。确实,他有时候质疑传统,更多的是出于现代人的优越感,而非真正的求学之心。
那么,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继承与创新呢?苏明远继续问道。
孔老先生微微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老朽以为,继承如扎根,创新如开花。没有深厚的根基,花朵再美也只是昙花一现;没有花朵的绽放,根基再深也只是死水一潭。真正的学者,应该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守正道。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豁然开朗。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推翻一切,而在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古人的智慧经过千年传承,自有其深刻的道理,而后学的责任,是在理解和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让这些智慧焕发新的光彩。
接下来的讲学中,孔老先生又谈到了《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说:学问之道,不外乎这五个步骤。博学是基础,审问是方法,慎思是过程,明辨是关键,笃行是目的。缺一不可。
当今后学,往往急于求成,不愿在博学上下功夫,总想着一蹴而就。殊不知,知不可忽骤得,真正的学问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厚积薄发。
听到知不可忽骤得这几个字,苏明远心中一震。这不正是他这段时间学习的切身体会吗?刚来到这个时代时,他以为凭借现代的知识储备,可以轻松应对古代的学问。然而,几次挫折让他明白,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智慧,都需要用心去体悟,去学习。
讲学接近尾声时,孔老先生的目光再次落在苏明远身上:苏小友,你今日的问题都很有见地,可见平时用功不少。不过,老朽有一句话要送给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问之路漫长,需要与同道中人相互切磋,相互砥砺。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才华而孤芳自赏,也不可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自暴自弃。
苏明远深深一拜:弟子受教。
讲学结束后,孔老先生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了讲堂。苏明远却还坐在原地,细细回味着刚才的对话。他发现,这位被称为守旧的经学大师,实际上并非顽固不化,而是有着深刻的学术见解和开放的胸怀。
明远兄,你今日可真是大胆!王文远凑过来,既佩服又担心,竟敢在孔老先生面前提出那样的问题。
苏明远苦笑一声:我也是鬼使神差,不知怎么就问出口了。不过,孔老先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确实,另一位同窗感慨道,我以前总以为孔老先生只是死守古制,没想到他对学术问题的看法如此深刻。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一个人在房中整理今日的收获。他拿起笔,想要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却发现笔下的文字不知不觉间已经带上了古人的韵味。
今日聆听孔老先生讲学,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先生虽以守旧着称,然其学问之深,见识之广,实非常人所能及。吾初以为先生必然固执己见,不容异说,然经过今日论辩,方知先生虽守正道而不失开明,虽尊古制而不拒新知......
写到这里,苏明远忽然停住了笔。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已经习惯了用这样的文言文来思考和表达。什么时候开始,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如此深刻地被这个时代同化了?
然而,这种同化似乎并非全然的坏事。通过今日与孔老先生的对话,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而在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平衡。古人的智慧有其深刻之处,值得尊重和学习;而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新的思考和实践。
想到这里,苏明远不禁想起了山长曾经说过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正的学者,应该在学习和思考之间找到平衡,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窗外秋风渐起,带来阵阵桂花香。苏明远收起笔墨,却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同窗们讨论明日功课的声音。他忽然意识到,明天山长要检查大家对《孟子》的背诵情况,而他还有几段没有完全记熟。
看来,今夜又要秉烛夜读了。苏明远苦笑着摇摇头,重新点亮油灯,取出《孟子》开始背诵。在灯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仿佛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时代的书生生活。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苏明远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他此刻复杂的心境。他知道,今日与孔老先生的对话,将成为他求学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今以后,他将学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新知,在古今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
不过,对于明日的背诵考查,他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知不可忽骤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