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正失踪的消息如一记重锤,敲击在苏明远的心头。他想起了这几日钱文正的种种异常表现,以及那个神秘的聚会地点,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有没有人知道他最后出现在哪里?苏明远问道。
昨天傍晚有人看到他离开院子,说是去城中办事,但一直没有回来。顾慎行回答道,王婆已经派人去找了,但到现在还没有消息。
苏明远偷偷观察着王婆的反应,发现她的神色中除了担忧外,还有一丝难以名状的紧张。这让他更加确信,王婆对钱文正的失踪知道些什么。
夜幕降临,苏明远回到房中,小心地取出欧阳修赠送的《策论要义》。这本册子虽然看起来朴素,但内容却极其珍贵。翻开第一页,就能看到欧阳修亲笔写的序言:
夫策论者,非徒文章之技也,乃察时务、明政理、知人心之学问也。学者当深思熟虑,既要有所坚持,亦要能屈能伸。盖治国如治水,顺势而为,方能成功。
这段话进一步印证了欧阳修今日的教诲。苏明远继续往下读,发现这本册子不仅分析了历年策论题目的特点,更深入探讨了答题的技巧和策略。
其中一章专门论述政治平衡术,详细说明了如何在答卷中既展现个人见解,又不触犯主考官的政治底线。
策论答题之要诀,在于三分肯定,七分建议。先要充分肯定现行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再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切不可一味批评,更不可标新立异。
苏明远越读越感到震撼。原来科举考试远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单纯,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游戏。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学会在这个游戏中生存和获胜。
正当他专心研读时,房门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苏明远连忙将册子收好,然后开门查看。
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约莫二十五六岁,衣着朴素,但神情机警。
苏举人?那人压低声音问道。
正是在下,请问您是?
在下姓陈,受人之托,前来给苏举人送一样东西。那人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包,请收好,千万不要让别人看到。
苏明远接过小包,发现里面是一封信和一块玉佩。信封上写着苏明远亲启,字迹有些匆忙。
是谁让您送来的?苏明远问道。
不便明言,苏举人看了信就明白了。那人说完,立即转身离去,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中。
苏明远关上房门,小心地拆开那封信。看到署名时,他心中一震——竟然是钱文正写来的。
明远兄:见信如晤。在下现在处境危险,不能回到求贤院。有些事情必须告诉你,但不能写在信中。如果你愿意相信在下,请于明日酉时到城南的慈恩寺后山竹林中等候。记住,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最信任的朋友。这块玉佩是信物,到时你会明白其用途。望兄保重。钱文正急书。
这封信让苏明远更加困惑。钱文正的身份本来就神秘,现在又突然失踪并秘密联系他,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但信中的语气听起来很真诚,而且钱文正确实可能掌握着一些重要信息。苏明远决定按约前往,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翌日下午,苏明远以去城中购买文具为借口,再次向王婆请假外出。王婆的神色显得更加紧张,连问了几个问题才勉强同意。
离开求贤院后,苏明远并没有直接前往慈恩寺,而是先在城中转了一大圈,确认没有人跟踪后,才改变方向。
慈恩寺位于京师南郊,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刹。后山的竹林幽深僻静,确实是秘密会面的好地方。
酉时刚到,苏明远就听到竹林中传来轻微的响声。很快,钱文正从竹林深处走了出来,但他的样子让苏明远大吃一惊。
钱文正面色憔悴,衣衫凌乱,显然经历了什么困难。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的手腕上还有绳索勒过的痕迹。
文正兄,你这是...苏明远关切地问道。
说来话长,钱文正环视四周,确认无人后才继续说道,明远兄,我必须告诉你真相。我并不是普通的举人。
什么意思?
钱文正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我是朝廷派遣的密探,专门调查科举舞弊案。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苏明远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钱文正竟然是朝廷的密探!
那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苏明远问道。
因为我发现,你也在调查同样的事情。钱文正直接说道,而且,我们面临着共同的危险。
苏明远心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澜。钱文正既然是朝廷密探,那他怎么知道自己也在调查?难道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谨慎地问道。
从你的种种表现。钱文正解释道,一个普通的举人不会对那些传言如此敏感,也不会在某些场合表现出那种警觉。
苏明远沉默片刻,最终决定坦诚相告:不错,我确实在协助朝廷调查这个案子。
钱文正松了一口气:那就好办了。我们是同一边的人,可以合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