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的深入调研让苏明远对清远县的民生状况有了全面了解,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调查——朝廷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深知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往往是造成民生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一天,他决定重点了解各种朝廷政策在县里的具体执行情况。
清晨,苏明远来到县衙的档案室。作为县里的官员,他有权查阅相关档案。档案室的管理员是个老胥吏,姓钱,在县衙工作了三十多年,对各种政策的变迁了如指掌。
钱师傅,我想了解一下近几年朝廷的重要政策文件。苏明远客气地说道。
钱师傅打量了苏明远一眼,然后慢悠悠地说道:苏大人要看什么方面的政策?
农业、税收、徭役、救灾等民生相关的政策。苏明远回答。
钱师傅点点头,从架子上取下几卷文件:这些是最近三年的主要政策文件,苏大人慢慢看。
苏明远接过文件,仔细阅读起来。他发现,朝廷的政策大多是很好的,比如减免农业税、规范徭役征收、建立救灾机制等等。但是,这些政策到了基层执行时,往往面目全非。
以农业税为例,朝廷规定每亩地的税收标准是固定的,而且在灾年可以减免。但苏明远在农村调研时发现,实际征收的税收远超朝廷标准,而且各种名目的附加费用层出不穷。
钱师傅,苏明远指着一份减税文件问道,这个减税政策在我们县是怎么执行的?
钱师傅看了看文件,然后说道:这个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复杂。
怎么复杂法?苏明远追问。
钱师傅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其他人后,压低声音说道:苏大人,您是新来的,有些事情可能不太了解。朝廷的政策是好的,但到了下面执行时,总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
什么实际困难?苏明远明知故问。
比如说,朝廷要求减税,但县里的开支不能减少啊。修衙门、养胥吏、应酬上级,哪一样不要钱?税收减少了,这些钱从哪里来?钱师傅解释道。
苏明远心中明白,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层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会找各种借口来规避朝廷政策。
那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苏明远继续询问。
钱师傅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比如说,朝廷要求每亩地减税一斗,我们就照办。但同时会增加一些特别费用,比如水利费、道路费、桥梁费等等。名义上是减税了,实际上农民负担没有减轻。
苏明远心中愤怒,但表面上仍然平静:这样做合法吗?
不违法啊。钱师傅理直气壮地说道,朝廷只是规定了农业税的标准,没有禁止收取其他合理费用。而且这些费用确实是用于地方建设的,名正言顺。
苏明远无言以对。从法律条文上看,这种做法确实很难说是违法的,但明显违背了朝廷减税政策的本意。
接下来,苏明远又查阅了徭役政策的执行情况。朝廷规定,农民每年服徭役不超过一个月,而且要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实际执行时,徭役时间往往超标,补贴也经常被克扣。
徭役超时的问题怎么解决?苏明远问道。
这个...确实有些问题。钱师傅有些尴尬,主要是工程任务重,一个月完不成。为了按时完工,只能延长时间。
那补贴呢?苏明远继续追问。
补贴是发的,但要扣除吃住费用,管理费用等等,到手的就不多了。钱师傅解释道。
苏明远心中清楚,这又是一个巧妙的盘剥手法。名义上给补贴,实际上通过各种费用把补贴收回来。
查阅完政策文件,苏明远对朝廷政策的执行偏差有了系统的了解。他发现,几乎每一项惠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被扭曲了,原本的好意变成了坏事。
下午,苏明远决定实地了解一个具体政策的执行情况。他选择了朝廷新近推行的官仓储粮政策。这个政策的本意是建立粮食储备,在灾年时用于救济百姓。
苏明远来到县里的官仓,这里负责储存和管理救灾粮食。仓库的管理员是个四十来岁的胥吏,姓李,一看就是个精明的人。
李师傅,想了解一下官仓的情况。苏明远说道。
苏大人,您要检查仓库吗?李师傅有些紧张。
不是检查,就是了解一下储粮政策的执行情况。苏明远安抚道。
李师傅松了口气:那就好。苏大人请看,我们的储粮很充足,完全按照朝廷的要求执行。
苏明远跟着李师傅进入仓库,看到里面确实存放着不少粮食。但他注意到,有些粮食的质量似乎不太好,而且数量和账册上的记录有差异。
这些粮食的质量如何?苏明远问道。
质量没问题,都是符合标准的。李师傅连忙说道,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作为储备粮足够了。
苏明远仔细观察,发现有些粮食已经开始发霉,显然存放时间太长了。
这些粮食多久轮换一次?苏明远询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