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话题转向科举制度,花厅内的气氛似乎变得更加轻松了一些。毕竟,相比于敏感的新政争议和紧张的边疆形势,科举制度的讨论相对来说更加学术化,不那么容易触及激烈的政治分歧。
科举制度的改革确实是当务之急。欧阳修率先发言,作为文坛领袖,他对这个问题显然很有发言权,现在的考试过分注重词藻华丽,而忽视了实用性。很多考生文章写得天花乱坠,但对治国理政一窍不通。
欧阳学士说得极是。王珪深表赞同,我在翰林院多年,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文章写得再好,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处?
司马光也点头道: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太祖皇帝设立科举制度,本意是选拔治国人才,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似乎偏离了初衷。
听着这些重臣的讨论,苏明远心中思绪翻涌。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对科举制度有着独特的认识。这个制度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确实是相对先进的人才选拔机制。关键是如何改进,而不是否定。
苏员外郎,你是科举出身,对这个问题应该有切身体会。郑怀远适时地引导话题,不知你有何看法?
苏明远知道这是一个展现自己见解的好机会。他稍作沉思,然后开口道:诸位大人的分析都很精辟。在下以为,科举制度本身是好的,问题在于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需要与时俱进。
愿闻其详。富弼温和地说道。
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改进。苏明远组织语言道,第一,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增加一些实务性的题目,比如财政管理、水利工程、边防布置等,让考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能力。
这个建议让在座的人都眼前一亮。确实,现在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察经典文献和文学创作,对实际治理能力的考察很少。
这个建议很好。曾公亮作为工部尚书,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工部经常遇到一些新进的官员,虽然文采斐然,但对工程技术一窍不通,工作起来很困难。
第二,苏明远继续道,可以在选拔过程中增加实地考察环节。比如让考生到地方实习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这个想法很新颖。欧阳修沉思道,但操作起来可能比较复杂。
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我认为是值得尝试的。苏明远回答,现在的科举制度主要看考试成绩,但考试成绩好不一定工作能力强。增加实地考察,可以更全面地评价人才。
司马光提出疑问:但这样做会不会影响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实地考察的标准如何制定?如何避免人为操作?
这个问题很关键。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如果改革不当,可能会影响这种公平性。
司马大人的担忧很有道理。苏明远认真回答,这确实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制定详细的考察标准,并且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比如,每个考生的考察都要有多人参与,结果要公开透明。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王珪提出实际问题。
确实如此,但我认为这种投入是值得的。苏明远说道,选拔一个合适的人才,可以为国家创造巨大价值;选错一个人,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富弼点头道:苏员外郎说得有道理。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在人才选拔上的投入是值得的。
第三,苏明远提出了更加大胆的建议,可以考虑设立不同类型的科举考试,针对不同的职位需求。比如,财政类职位注重数理能力,工程类职位注重技术知识,外交类职位注重语言和谈判能力。
这个建议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现有的科举制度是统一考试,不分专业。苏明远的建议相当于要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选拔体系。
这个想法很大胆。欧阳修沉思道,但也很有前瞻性。确实,不同的职位需要不同的能力,统一考试可能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但这样会不会让科举制度变得过于复杂?司马光担心道。
复杂是必然的,但这种复杂是有价值的。苏明远解释道,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需要的人才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机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曾公亮深表赞同:工部确实需要更多懂技术的人才。如果能有专门的技术类科举考试,肯定会大大改善我们的人才状况。
那么,具体如何操作?郑怀远问道。
苏明远早有思考:我认为可以先试点,选择一两个部门,设立专门的选拔考试。根据试点效果,再逐步推广。
这个建议很实用。富弼点头道,任何改革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就在这时,王珪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苏员外郎,你的这些建议都很好,但有一个根本问题:如何确保改革后的科举制度仍然能够选拔出品德高尚的人才?现在的科举制度虽然有缺陷,但在道德品格的培养上还是有作用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