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京城,梅雨绵绵,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自从成功化解绯闻风波并升任工部侍郎后,苏明远发现自己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日傍晚,苏明远刚从工部回到府中,管家就迎上前来,神情略显紧张:老爷,今日有不少人来访,都说是来恭贺您高升的,但...
但什么?苏明远一边解下官帽一边问道。
但小的总觉得这些人似乎另有所图,管家压低声音,有几位还特意打听您对朝中某些大臣的看法。
苏明远心中一动。看来,随着地位的提升,各方势力开始试探他的政治倾向了。在官场上,没有永远的中立,每个人都必须在关键时刻做出选择。
来到书房,苏明远发现桌上摆着厚厚一摞拜帖,都是今日来访者留下的。他一一翻看,发现来访者的身份颇为复杂:有朝中重臣的幕僚,有各部门的同僚,还有一些他并不熟识的人物。
正翻看间,刘先生匆匆走了进来:老爷,外面传言很多,您需要知晓一些情况。
苏明远放下拜帖:什么传言?
刘先生四下看了看,确认无人,才压低声音:朝中可能要有大的人事变动。传言说,首辅大人年事已高,有意致仕。而几位副相之间,正在暗中较劲,都想接任首辅之位。
这个消息让苏明远心中震动。首辅是百官之首,其人选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朝廷的政治走向。
有何根据?苏明远谨慎地问道。
消息来源很多,但都指向一个事实:最近几次朝会上,首辅大人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参与具体事务的讨论。刘先生分析道。
苏明远沉思片刻:如果首辅真的要致仕,那么最有可能接任的是谁?
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户部尚书王文正,另一个是兵部尚书李德昭。刘先生拿出一张纸,我已经做了详细分析。
苏明远接过纸张,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两人的基本信息、政治倾向、支持者等等。
王文正,五十三岁,出身江南世家,为官清廉,主张稳健改革。在朝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特别是得到了南方官员的大力支持。他的政治理念比较温和,倾向于渐进式的变革。
李德昭,四十八岁,出身军旅,能征善战,主张强硬政策。在军队中威望很高,也得到了一些主张对外扩张的官员支持。他的政治风格比较激进,倾向于快速的改革。
这两人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苏明远分析道,如果王文正上台,朝廷政策将更加稳健保守;如果李德昭上台,则可能推行更激进的改革。
刘先生点头称是:正因如此,朝中各派势力都在暗中选择站队。今天那些来访者,很可能就是来试探您的态度的。
苏明远心中了然。难怪今天有这么多人来访,原来都是为了这件事。
目前的形势如何?苏明远继续问道。
据我了解,王文正的支持者主要是文臣集团,包括翰林院、御史台、以及各部的文官们。他们认为王文正学识渊博,处事稳重,能够维持朝政的稳定。
李德昭的支持者主要是武将集团,以及一些主张改革的年轻官员。他们认为当前朝廷需要有魄力的领导者,推动更大胆的变革。
苏明远仔细琢磨着两派的力量对比。从表面上看,王文正的支持者更多,毕竟朝中文官占绝大多数。但李德昭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且年轻官员的改革热情也是一股重要力量。
还有第三种可能吗?苏明远问道。
刘先生想了想:也有人提到了吏部尚书张大人,但他年纪更大,而且一直比较低调,可能性不大。除非前两人相争不下,他才有可能作为折中人选。
正说着,管家又进来禀报:老爷,户部郎中赵大人求见。
苏明远心中一动,这个赵大人是王文正的心腹,他这个时候来访,用意不言而喻。
请他进来。
不多时,赵郎中走了进来。此人四十来岁,面容精明,是王文正的得力助手。
苏大人,恭喜高升!赵郎中笑容满面地拱手道。
赵兄客气了,请坐。苏明远回礼。
两人分宾主坐定,赵郎中开门见山:苏大人,最近朝中风云变幻,想必您也有所察觉。
苏明远谨慎地回应:确实有些传言,但下官人微言轻,不敢妄议朝政。
赵郎中哈哈一笑:苏大人太谦虚了。您现在可是工部侍郎,又是皇上器重的能臣,怎能说人微言轻?
顿了顿,赵郎中话锋一转:实不相瞒,在下今日来访,是受王尚书所托,想和您探讨一下当前的局势。
来了!苏明远心中暗道,这就是政治试探的开始。
王尚书有何见教?苏明远不动声色地问道。
赵郎中压低声音:苏大人,以您的聪明才智,想必已经看出了当前的形势。朝廷即将面临重要的人事调整,这关系到未来数年的政治走向。
苏明远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