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次讲学,苏明远明显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
虽然三皇子依然热情好学,但东宫内外,似乎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那些内侍和宫女,看他的眼神也变得复杂起来——有敬畏,有好奇,也有一丝探究。
更让他警觉的是,每次从东宫出来,他都能感觉到有人在暗中跟踪。
李安已经查清楚了,那些跟踪的人,来自不同的势力——有二皇子府的,有四皇子府的,甚至还有一些不知来历的。
显然,他为三皇子讲学的事,已经不是秘密了。
大人,要不要想办法摆脱那些人?李安建议。
不必。苏明远摇头,摆脱他们,反而会让人起疑。就让他们跟着吧,反正我也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可是……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苏明远叹道,但现在已经骑虎难下了。若是突然停止为三皇子讲学,不仅会得罪三皇子,还会让外人以为我心虚。倒不如大大方方继续下去,让所有人都看到,我只是在传授学问,并无其他。
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既然无法退出,那就索性大方一些。只要他在讲学中守住底线,不涉及储位之争,不明确站队,就算别人想攻击他,也找不到把柄。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天,苏明远又来到东宫。刚进思贤堂,就发现除了三皇子,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场。
那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一身文士打扮,气度不凡。
明远兄来了。三皇子介绍道,这位是礼部侍郎张大人,是我的老师之一。今日特意请他来,想让你们交流交流。
苏明远心中一沉。
他认识这位张侍郎,此人在朝中资历很深,学问也好,但政治立场比较保守。更重要的是,他是二皇子的支持者。
现在三皇子让他们两人见面,是何用意?
张大人。苏明远拱手施礼。
苏大人客气了。张侍郎笑着回礼,久闻大人才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苏明远能感觉到,对方的眼神中带着审视和试探。
两位都是我敬重的师长。三皇子笑道,今日请你们来,是想听听你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
殿下请讲。
我想问的是。三皇子正色道,一个国家,应当由谁来治理?是皇帝一人独断,还是君臣共治?
这个问题,太敏感了。
张侍郎和苏明远都是一愣。
这不是在问治国之道,而是在问权力分配。
依老夫之见。张侍郎率先开口,天下者,君之天下也。皇帝乃天子,秉承天命,当然要总揽全局,乾纲独断。臣子虽可辅佐,但终究是臣,不可越位。
这是典型的君权至上论。
三皇子看向苏明远:明远兄以为如何?
苏明远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如果他赞同张侍郎的观点,那就等于支持皇帝独裁,否定了大臣的作用;
如果他反对,就等于挑战君权,会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
他沉思片刻,谨慎地说:下官以为,张大人说得有理。皇帝确实是国之根本,君权不可动摇。
张侍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苏明远话锋一转:不过,下官以为,君权至上和君臣共治,并不矛盾。
此话怎讲?三皇子饶有兴致地问。
《尚书》有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苏明远道,皇帝是天下之主,但天下事务繁多,一人之力难以尽览。所以需要设立百官,分工治理。
这就像一棵大树,皇帝是根,百官是枝叶。根固则枝荣,枝荣则根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顿了顿,所以下官以为,君臣共治,不是在削弱君权,而是在帮助君主更好地治理天下。当然,前提是臣子要忠诚,要尽职,不能有二心。
这番话说得圆融,既承认了君权至上,又强调了臣子的重要性,将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巧妙地统一起来。
三皇子连连点头:明远兄说得好!
张侍郎脸色却有些不太好看。他本想借这个问题试探苏明远的政治立场,没想到被对方轻松化解。
苏大人年轻有为,见解独到。他皮笑肉不笑地说,不过老夫还有一个问题。若是君臣意见不合,该当如何?
又是一个陷阱。
苏明远淡淡道:依下官之见,君臣意见不合时,臣子应当直言进谏。进谏是臣子的责任,也是忠诚的表现。
但进谏归进谏,最终决策权仍在君主。若是君主采纳,臣子当尽力执行;若是君主不采纳,臣子也要服从,这是臣子的本分。
当然。他补充道,若是君主的决策确实有重大问题,臣子可以反复进谏。若仍不被采纳,那就要看这个决策会造成多大的后果了。若是关系国家存亡,臣子宁可以死相谏;若只是小事,那就服从为上。
这番话滴水不漏,既强调了臣子的忠诚,又保留了进谏的空间。
张侍郎再也找不到攻击的切入点,只能作罢。
三皇子却越听越兴奋,拉着苏明远讨论了许多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