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苏明远就起来了。
客栈的早饭很简单——一碗稀粥,两个粗面馒头。粥很稀,几乎能数出里面有几粒米;馒头很硬,需要用力才能咬动。
但对于住在这里的人来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早餐了。
吃完饭,三人继续出门。
今天苏明远打算去城南看看。城南是京城最贫困的区域,聚居着大量的底层百姓——有手工业者、有小商贩、也有很多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民。
街道比东市更窄,两旁的房屋破旧不堪,有些甚至摇摇欲坠。
一大早,街上就已经很热闹了。卖早点的小贩支起了摊子,修鞋补锅的手艺人摆出了工具,还有一些人扛着扁担,等待雇主雇佣他们去干活。
苏明远走在人群中,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看到一个老人,佝偻着腰,在街角卖一些破旧的衣物。那些衣物上打着补丁,洗得发白,但老人还是认真地摆放整齐,期待有人光顾。
老人家。苏明远走上前去,这些衣服卖多少钱?
老人抬起头,露出一张满是皱纹的脸:客官要买衣服?这件上衣五十文,这条裤子四十文,都是好衣服,只是旧了些。
五十文?在苏明远府里,随便一件衣服都要几贯钱。但对于这些穷人来说,五十文也许已经是他们一两天的口粮钱了。
老人家,您这些衣服是哪里来的?苏明远随口问道。
都是我家里人穿过的。老人叹了口气,儿子前些日子生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实在没办法,只好把这些衣服拿出来卖。
您儿子病好了吗?
还没完全好。老人眼眶有些湿润,请大夫要钱,抓药要钱,我们家实在拿不出来了。现在只能靠喝些草药汤子维持着。
为什么不去药铺赊账?
老人苦笑:药铺哪里肯赊账?我们这种穷人,人家怕我们还不起。再说,药铺的药太贵了,一副药就要几百文,我们哪里买得起?
苏明远心中一痛。
他知道,这样的情况在普通百姓中很常见。生病了没钱看病,只能扛着。扛得过去就活下来,扛不过去就……
这样吧,老人家。苏明远从怀里掏出一串钱,这些衣服我都买了。
老人惊讶,客官,这么多衣服,您一个人穿不完的。
没关系,我买回去送人。苏明远将钱递给老人,您拿着这钱,赶紧给您儿子请个好大夫看看病。
老人接过钱,数了数,发现竟然有五贯钱,比这些衣服的价值多了十倍不止。
客官,这……这太多了……
不多。苏明远温和地说,您儿子的病要紧,赶紧去看病吧。
说完,他转身就走,不给老人推辞的机会。
李安连忙跟上,小声道:苏公子,您这样会不会……
会不会引起注意?苏明远接话,无妨。给老人一些钱看病,很正常。
他顿了顿,李安,你去跟着那个老人,看他是不是真的去给儿子看病了。如果是真的,你再给他们送些钱,让他们能好好治病。
李安领命而去。
苏明远和王忠继续往前走。
他们路过一家粥铺,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这是在干什么?苏明远问旁边的人。
施粥呢。那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有个善人每天在这里施粥,给那些没饭吃的人。
苏明远走近一看,果然,粥铺里有几个伙计正在往外舀粥,每人一碗。那些领粥的人,大多衣衫褴褛,有老人、有妇女、也有孩子。
他们接过粥,就蹲在路边喝起来,生怕晚一点粥就凉了。
施粥的善人是谁?苏明远又问。
是城里的一个大商人,姓赵。那人回答,人家心善,每天花钱施粥,已经坚持三年了。
苏明远点了点头。民间还是有很多好心人的。
但他也知道,仅凭个别善人的施舍,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这座城里有多少需要施粥的人?就算这位赵商人再有钱,又能帮助多少人?
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要让百姓有工作,有收入,能够自食其力。
他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一个集市。
集市上熙熙攘攘,各种摊位林立。但苏明远发现,这里卖的东西,大多是最便宜、最基本的生活用品——粗粮、咸菜、旧衣服、破铁锅……
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因为住在这附近的人,买不起值钱的东西。
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守着一个小摊,上面摆着几筐鸡蛋。
大娘,鸡蛋怎么卖?苏明远问。
五文钱一个。妇女连忙答道。
五文钱一个,这个价格比市场价要低一些。
大娘,您这鸡蛋为什么卖得这么便宜?
妇女苦笑:不便宜卖不出去啊。这附近的人都很穷,买东西都要挑最便宜的。我要是卖贵了,就卖不掉了。
那您能赚多少钱?
能赚什么钱?妇女叹气,这些鸡蛋是我家自己养的鸡下的。我拿到这里来卖,除去路费,一天能赚个几十文钱就不错了。
几十文钱,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