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晨光里的新痕
天刚蒙蒙亮,传习舍的门就“吱呀”一声开了。阿荔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米糕,脚步轻快地往坡地走,辫梢的红绸带晃悠着——那是她从缠枝莲藤上解下来的,夜里缝了朵小小的星花上去,说是要给星苗们“道早安”。
露水在草叶上滚成珠,沾湿了她的布鞋。走到老槐树下时,她忽然停住脚,手里的竹篮差点脱手:那颗紫微纹星苗的叶尖,竟冒出了圈淡紫色的光晕,像给叶片镶了道边。更奇的是,叶面上的纹路变深了,原本模糊的“紫微垣”轮廓里,多出几颗细小的光点,正随着晨光缓缓移动,像真的星子在叶上游走。
“先生!先生快看!”阿荔的声音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掠过菱角塘,带起的风让缠枝莲藤轻轻摇晃。星算馆先生拄着拐杖赶来时,镜片后的眼睛一下子瞪圆了,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再戴上时,手都在抖:“是‘辅星’!紫微垣的辅星显形了!”
他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星图,展开来铺在石板上,图上的紫微垣与叶面上的纹路几乎重合,只是叶上多了几颗图上没有的小光点。“是昨夜的雨催出来的,”先生用指尖轻点叶上的光点,“雨水带着地气,把藏在叶肉里的星痕泡醒了,这才显露出辅星的位置——比星图上记的还全!”
阿荔把米糕放在旁边的石头上,忽然指着星苗根边的泥土:“您看这土,竟变成淡紫色了!”众人低头,只见石板围堰里的土泛着极浅的紫,像掺了点胭脂,用手指捻开,土里还缠着几根极细的紫丝,是从星苗根须上渗出来的。
“是星苗在吐‘星精’呢。”老药农扛着锄头走来,裤脚还沾着草叶上的露水,“当年在观星台,老道说过,受了雨露滋养的星草,会把多余的精气吐在土里,这土再种别的,能长得格外精神。”他蹲下身,用锄头轻轻扒开点土,根须上的紫丝立刻缠了上来,像在与锄头较劲。
说话间,阿里提着水壶跑来了。他的头发睡得有些乱,眼里却闪着兴奋的光:“西洋园圃那边出怪事了!三棱茎的卷叶展开了,里面裹着颗小珠子!”
众人跟着他往西边跑,远远就看见西洋园圃的三角架下,那株三棱茎的卷叶完全舒展开,像只摊开的手掌,掌心托着颗半透明的珠子,珠子里流动着银纹,和叶面上的星轨一模一样。阳光透过珠子照在地上,投下幅缩小的西洋星图,连“黄道十二宫”的符号都清晰可辨。
“是‘星髓’!”阿里的声音带着颤,他翻出西洋农书,指着其中一页,“书上说,某些感应星象的植物,会在雨后凝结髓珠,里面藏着它吸收的星气,能用来做种子催芽的引子!”他小心翼翼地用银簪碰了碰珠子,珠子轻轻滚动,银纹里的光晃了晃,竟与天上的辰星遥相呼应。
西域少年站在高地上挥手,他的带刺星苗也有了新变化——那些黄刺的尖端冒出了针尖大的红点,像沾了点胭脂,根须网里的沙砾被染上层淡淡的金,捧起来看,沙粒上竟印着极小的星轨图,和少年星砂罐上的纹路一般无二。
“骆驼刺汤起作用了!”少年笑得露出两排白牙,他蹲下去抓起一把沙,沙粒从指缝漏下,在地上画出道闪亮的弧线,“我娘说,带刺的草结了红尖,就说明它认这块地了,往后就算再大的风沙,也吹不走它的根。”
叶璃走到老梅树下时,“北辰”星苗的变化让她屏住了呼吸。那株金色的茎秆上,又抽出片新叶,新叶的纹路一半是北斗,一半是小熊座,两种星图在叶心交汇,凝成个小小的光团,光团里,中文的“北辰”与外文的“Polaris”正慢慢重叠,笔画缠绕在一起,像两个拥抱的人。
更让她惊讶的是,昨夜血珠滴过的地方,新冒出的根须已经与带刺星苗的根须缠在了一起,紫丝与金砂混在土里,长出层薄薄的苔藓,苔藓的颜色竟会随星象变化——此刻晨光里是淡绿,转到正午怕是要变作浅蓝,像块活的星象石。
“它们真的在认亲。”叶璃轻声说,指尖拂过新叶上的光团,暖意顺着指尖漫上来,像握着块温玉。老药农凑过来看,忽然指着光团里的纹路:“你看这笔画缠绕的样子,像不像咱们传习舍的房梁?纵横交错,却结实得很。”
众人在坡地散开,各自守着负责的星苗,眼里的惊奇慢慢变成了温柔。阿荔给缠枝莲藤浇了点菱角塘的水,花苞又鼓了些,藤蔓上的红绸带被晨光染成了金红,绸带上的星花与花苞上的莲纹相映,像幅活的绣品;星算馆先生用小刷子轻轻扫去紫微苗叶上的露水,每扫一下,叶上的辅星光点就亮一分,像在与他打招呼;阿里把西洋髓珠小心翼翼地收进个小瓷盒,打算按农书说的,取点粉末掺进新的种子里,试试能不能催出带星纹的芽。
日头升到半空时,传习舍的学徒们也赶来帮忙了。他们带来了新做的木牌,上面用不同的字体写着星苗的变化:阿竹的簪花小楷记着紫微苗的辅星显形,阿桂的隶书刻着三棱茎的髓珠凝结,连最小的学徒都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带刺星苗长红尖啦”,木牌插在星苗边,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像在念着它们的成长日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