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朱元璋虽编出了梦中得到太祖指点一事,解释了他的变化。
可因他数次借故躲避周后,且一直不予周后亲近,让周后心生疑窦。
特别是上次京城传言崇祯厌弃周后,欲纳左羡梅时,周后疑心更重。
她曾暗中派人查探,并将王承恩召来询问详情。
尽管王承恩极力掩饰,但周后仍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她虽急于查明真相,却知此事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国破家亡,故一直引而未发。
待后来女真南侵,而朱元璋迟迟没有返京,让周后感觉到了危险。
因此她再次召见王承恩,并极言厉害,希望王承恩说出实情。
而王承恩自从发现朱元璋的异状后,心中一直惶惶不安,唯恐哪日就被灭了口。
所以后来朱元璋让他解散东厂时,他迟迟不肯动手。
一则是想借此实现他的理想,再则亦是想利用东厂的力量保护自己。
当然,他心中还有一个妄念,就是万一哪天朱元璋要对周后或是朱慈烺不利时,他也有一战之力。
不曾想后来朱元璋不仅没有对他动手,还对朱慈烺疼爱有加,一度让他怀疑自己太多疑了。
不过当他听了周后的分析后,亦觉得朱元璋不可信,便将先前种种皆讲了出来。
没想到这一切竟被卢九德派来的暗探听到,并以此相要挟,先是逼迫周后服下了毒药,后又让王承恩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写了下来,随即飞书告知卢九德。
当时卢九德刚以五百万黄金为聘,得到左良玉的支持,正与左良玉、王德化等人商议接下来的计划。
当暗探送上京城急报时,他为表示诚意,同时也为显示自身的实力,便当众将密信打开。
众人得知此事后皆是大喜,特别是卢九德,异常兴奋。
他本想借此搬倒崇祯,扶助朱由崧登基,但王德化却否决了他的提议。
因为王德化认为纵使以此为由,也只能搬到朱元璋,却不能否定朱慈烺的身份。
所以他建议卢九德按兵不动,由他与邹大先生率狼兵前往京城,借机除去朱慈烺后,再扶持朱由崧登基。
卢九德本是试探之语,见王德化说得有些道理,加之他实力不足,也就应了下来。
而王德化其实并不愿朱由崧登基,先前之言只是缓兵之计。
当他到达京城后,便直接去找周后,以崇祯和朱由崧之事相要挟。
待周后露出惊慌之色,他又声称愿帮周后解毒,并助朱慈烺登基,但作为交换,朱慈烺必须将云南、四川等地封给李祖述。
周后惊慌之下,不仅答应了王德化的所有条件,还老老实实地按照他的计划行事。
王德化见周后如此配合,初时本还有些怀疑,曾派人暗中查探,却并没有发现异常之处。
虽说期间发生了王承恩冒充朱慈烺、申湛然大败女真等事,但因这些皆非周后所能掌控,而且他在周后的配合下,已逐步掌握了京军,原本的疑心也就放下了不少。
前几日,他得到邹大先生的消息,说截杀朱元璋之事已经失败,对方可能不久后就会返京,让他早做准备。
因此他立刻召集刘昌、张忻等人商议,待诸事议定后,他又亲自进宫巡查,并借机试探周后的反应。
周后当时虽显得有些紧张,但对他吩咐之事皆一一应下,且立刻安排人去处理。
而他亦派人暗中监视,见众事皆如他安排,才放下心来。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今日先是周后不肯下旨诛杀朱元璋,后来刘昌手下的兵士又突然叛变。
幸亏金声桓及时赶来,才暂时稳住了局面。
因双方实力相当,他没有胜算,便又拿出了王承恩的手书。
他此举一是想先占据大义,瓦解对方的斗志。
再则亦可借机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
不曾想周后竟矢口否认,让他颇为诧异。
要知周后中的毒再过两天就要发作了,若是没有他的解药,必会香消玉殒。
而以他对周后的了解,对方虽有些谋略,格局却并不大。
绝不会为了那个来历不明之人舍弃生命,更不可能因此放弃朱慈烺的帝位,哪怕那人能征善战,能挽救大明于危难。
更何况现今大明虽仍战火不断,但局势已得到有效控制。
只要继任者不是昏庸之辈,便可借助士绅的力量逐步恢复统治。
所以此刻虽非除去那来历不明之人最好的时候,却也算是一个良机。
不然若等那人真的扫平叛逆,一统北方,声望必会达到顶峰,到时哪怕那人的真实身份是一个乞丐,亦无人奈何得了他。
而这一刻,其实已经不远了。
因为一旦那个消息传开,局势必会大变。
当时他已隐约向周后透露此事,亦清楚地感受到对方的杀意,才会亲自上阵。
可让他不明白的是,周后为何突然反水,并全力支持那假冒之人。
“难道那人真的是崇祯?”
王德化想着,又朝朱元璋望去,随即微微摇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