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左羡梅说的是真的?”
朱元璋又看了一遍密信,喃喃自语地道:“若是如此,左良玉应也是知晓了此事,才没有南下攻击李若琏。”
“可吴孟明是潜入西安才查出此事,左良玉他们又怎会提前知晓,而且左羡梅为何要提醒咱,莫非他们父女之间真的有矛盾?”
随即他又想起左羡梅昨日为左良玉求官一事,不由微微摇头。
因为他想到左羡梅只是一女子,若失去了左良玉这棵大树,纵使她再有才能,也不可能有多大作为,所以她绝不会做不利于左良玉之事。
“可根据黄粱的消息,左良玉已经和邹大先生背后之人断了关系,为何李祖述和王德化都曾在武昌出现,难道他们并非同路人?”
“若是这样,李祖述背后之人又是谁?”
“还有昨日左咏梅冒充狼兵之事,是有所指还是想转移咱的注意力?”
......
朱元璋久思无果,微微摇了摇头,缓缓起身,走到屋外的小院中。
这时已近黄昏,太阳仍拼命地散发着余威。
朱元璋看着逐渐西沉的夕阳,心中突然一阵明悟,喃喃自语地道:“吴孟明的密信迟不来,早不来,偏偏在咱心有疑惑时送到,看来这里面应有玄机。”
“若这是左羡梅的手段,那说明左良玉也不能确认西安之事,想借咱这块石头问路。”
“不过左羡梅应也知咱担心南粮之事,所以才会想帮咱制服高杰和谢陛,因为只有这样,咱才会放心离去。”
“这样看来,她先前表现的爱慕、敬佩之情应也是想激起咱心中的豪情,以免咱思虑太多发现破绽。”
“若果真如此,卢九德的离去恐也是他们的手段,这样不仅能让咱快速平定山东,同时也留下郭升这个祸患,引出江南之事。”
“要是咱抵抗住了诱惑,并未返京,也极可能因担心南粮受损而南下,到时她也可再次搅弄风云,趁机抢占地盘。”
朱元璋想明白此点,才稍稍放松一些,随即又琢磨起西安之事。
其实他对此事并不太相信,因为李自成至今生死未卜,李岩又才智高绝,按理来说应不会这快就被高一功斩杀。
何况李自成既让高一功留守西安,说明高一功的忠诚应无问题。
不过他也知道皇位之争向来残酷,若是李自成真的身有不测,高一功为了皇位,诛杀李岩等人倒也有可能。
要知世上没有几人能抵抗得了那种至高无上的诱惑,而高一功久在西安,实力远胜于大败而归的李过、李岩等人。
再加上他上有李自成之妻高桂英相助,下得田见秀、牛金星为爪牙,要擒杀李岩等人也并非难事。
而且吴孟明现今就在西安,若没有把握应也不会轻易禀报。
想到这,他又皱眉自语道:“此事无论真假,以巩永固的疲兵,也难有所作为。”
“若咱真想做成此事,还得调动南兵和关宁铁骑才行,这样风险太大。”
“而且若此事是真,左良玉的速度必会快于咱,加之他手下多是降兵,招降也会比咱容易。”
“既然如此,咱不妨也来个投石问路,让左良玉进逼西安,探一探虚实。”
“再就是高杰,咱先前还担心将他调往别处,他会心有不满,现在咱不妨将此事安在左良玉的身上,让他去攻打西安,若事有不协,便让他镇守河南以西。”
“这样一来,不仅可将武昌和山西隔断,还能加剧高杰和左良玉的矛盾,同时河南东部的粮道也多了一份保险。”
“另外咱还可令李成栋镇守济南以东,这样张煌言的压力也会小些,到时咱再让他训练水师......”
朱元璋理清思路后,又将杨奇召来,吩咐他立刻派人赶往京城和大同,让京城加强戒备、严令巩永固不可出兵等事。
随后他又缓步进屋,拿出坤舆图,研究起江南的形势。
没多久,杨奇又走进来禀告,说巩永固通过锦衣卫送来加急密信。
朱元璋闻言一惊,接过密信快速浏览起来。
他才看了几行,脸上就露出惊诧之色。
原来根据巩永固所述,西安确实发生了巨变,而李岩也真的死了。
因为在三日前,李嫣带着李岩的头颅找到了任之华,哭诉着告诉他,牛金星诛杀了李家满门。
任之华细问之下,才知李自成遇刺不久,女真郑亲王济尔哈朗就率领镶黄旗出现在陕西边境。
高一功以此为由将刘宗敏、李岩等人的部将都调了出去,随后又污蔑李岩等人心怀不轨,将他们软禁在府中。
李岩因顾念大局,并未反抗。
没想到牛金星得知济尔哈朗大败李牟等人后,竟丧心病狂地闯入李府,将李岩阖府都杀了。
幸好李嫣那日外出,并不在府中,才侥幸逃过一劫。
牛金星事后见少了李嫣,又四处派人追杀。
好在李岩素来仁义,一些知情人都十分同情他,不仅暗中帮助李嫣,并冒险偷出了牛金星准备做酒具的李岩头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