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五首连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老妈,我真的和您一样,特别佩服这样的天才。
人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1899),不仅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还是著名的小提琴家、钢琴家。
他也是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我也是,但是我为什么就不能创作出这么多的曼妙曲目来呢?
好在我还能够欣赏这些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
这个“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与其父同名,两人又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所以大家只好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当然,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也便被大家称为‘圆舞曲之父’了。
想一想,人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这是多么天才型的精英啊。
只可惜啊,在1899年6月3日,他在维也纳病世,享年才73岁呐,实在是太可惜了。维也纳人民举行了十万人的盛大葬礼。
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
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等早期音乐作品。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小约翰·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号)。
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本来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
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
讽刺的是,他的小提琴老师正是他父亲的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
然而,他的父亲终于有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大发雷霆,他认为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与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
可是,小约翰仍旧在内心热爱着音乐。
最后,在小约翰17岁那年,老约翰与他的情妇埃米莉·特兰布施离家出走。这样,小约翰才得以继续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了。
之后,小约翰向开办私人音乐学校的约阿希姆·霍夫曼教授学习了对位法和和声技法。
在与指挥家约瑟夫·德雷施勒学习和声时,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