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选择信我。”
“这有什么可不爱听的,”闫寸道:“你倒解释解释,他为什么信你?”
“还是因为我们家,他也不知从哪儿打听出,我家曾帮太子打理生意,算是不入流的太子党吧。
这不是比较而言,觉得我这个太子党比你处境更尴尬些,也更能体谅他的难处嘛。”
“你还真是体谅他。”闫寸道,“看你这意思,是想隐瞒他知情不报的罪过。”
“你怎么想?”吴关反问。
闫寸沉默思索片刻,道:“如实上报,少留隐患。”
“如此,陈如旧的死活可就在太子一念之间了。”
“是。”
吴关点点头,“我知道了,就按你的方式来吧。”
为方便服务皇家,光禄寺的办公场所在皇城之内,闫寸和吴关带兵进皇城抓人,还真有些紧张。
好在,守城的龙武军看过两人携带的一应文书,不仅没有刁难,还询问带的人够不够,是否需要协助。
他们可比别的军队更明白造反的危害。
当然了,闫寸没敢使唤人家。
负责戍卫皇城门的龙武军将领派了两人,带着闫寸一行直入珍馐署。
捉拿张平之的过程很顺利,闫寸一点没耽搁时间,当即就在真羞署辟出一间屋子,开始了审讯。
和万里展翅情况差不多,张平之也被吓成了鹌鹑。
不同之处在于,这只鹌鹑早有准备,他立即供出了同党,不仅如此,他还呈上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供状。
供状说明了此番勾结义成公主,参与造反的前因后果。
用张平之的辩解,他根本没想造反,他潜伏在造反派内,不过是为了多多搜集证据,到时候好靠告发升官。
还有这种『操』作?这也能洗白?就连一向思维跳跃的吴关都被惊呆了。
无论如何,张平之还是被收押进了大理寺监牢。
他的隔壁就是百里展翅,一对难兄难弟相顾无言。
出了大理寺监牢,吴关一边看着张平之贡献的名单,一边道:“一下子动这么多人,咱们得进宫报备一声吧?”
“是。”
承乾殿。
李世民正为军务发愁。
他在玄武门斩杀兄弟当天,李渊其实已收到了军报,突厥兵围了乌城。
但之后宫中所发生的事实在太大,谁也顾不上那份并非万分紧急的军报。
加之接连几天涝情,等李世民腾出手,北境已是大兵压境。
鞑子此番能不能用钱解决?若不能,该派谁去增援北境?他要不要亲自出征?
这一切问题,都需要花时间思量。
因此,当齐公传话,说闫寸和吴关求见时,李世民本是不想见他们的。
但齐公提醒道:“您最好……还是见一见他们。”
齐公很少表达观点,他很清楚在皇室成员身边侍奉的规矩,因此但他偶尔表达观点,往往能受到重视。
李世民便道:“让他们来吧。”
两人进入正殿,这次是闫寸先开了口,他将调查结果简要陈述了一遍。
李世民听着,脸上并无表情,不知他在想什么。
直到闫寸说完,他才道:“怪不得突厥此番如此来势汹汹,原来是找了内应,想要对我内外夹击。”
闫寸道:“事关之人众多,又牵扯前朝的传国玉玺,这案子接下来怎么办,还请太子给臣明示。”
“你怕了?”李世民道。
“事关人命,不仅是这些叛党的命,更有背景兵卒及大唐百姓的命,臣不得不怕。”
李世民点点头,道:“此案既然由你负责,你便只管去办。”
“是。”
李世民又叹了一句:“九年了。”
两人没敢接话。
“九年了,我尤记得当年入长安时的情景,城池破败,百姓惶恐……圣上安抚收拢前隋官员,好不容易让长安有了大国皇都的气象。
这其中前隋官员自然也出谋出力,功不可没。
因此,此番办案,你不可漏过叛党,却也不能冤枉好人。汉人这些年所遭的罪已太多了。
你们,可能做到?”
两人一同拱手,道:“臣定尽心竭力。”
“既如此,放手去抓去审,能不能拔除内部隐患,可就在于二位了,另外……”李世民道:“前隋的传国玉玺在民间流传,毕竟是个祸患,你们需查明它的下落,我要得到它。”
“是。”
客套话已不必再说,闫寸一拱手,带着吴关出了承乾殿。
“这下,大理寺要忙起来了。”吴关道。
“看样子不止大理寺,北境也要忙起来了,这次不知要填多少人命。”闫寸道。
“诶我问你,若有机会去北境从军,你去吗?”
闫寸毫不犹豫道:“不去。”
“嗯?”
吴关以为自己听错了。
“已经知道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又何必去步父兄后尘?况且,你以为北境守军的命全是敌人夺走的?”
“还有谁?”
“自己人。”
“自己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