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吴关自己让他看,他也不推辞。
看过书信后,齐公陷入了沉默。
吴关也沉默,等待着他的答案。
“已如此危急了吗?”齐公道。
“迫在眉睫。”吴关道。
“你需知道,这宫里同样是是非之地,一入宫门深似海。”
“是啊,”吴关叹道:“可眼下已没有别的办法,能从鲁王手下护住闫二娘母子的,只有圣上。”
齐公看着手中书信,犹豫片刻,终于将那书信揣进了袖内。
“我可以帮你送信,但杨氏是否出手相助……我可不能保证。”
“当然,齐公肯帮我,就已让我尽了谋事在人之力,至于能不能成事,那就看老天爷的安排吧。”
老天爷似乎待吴关不错,他刚赴宴,与李世民对答几句,讲明温彦博即将抵达京师,杨氏来了。
她的到来令李世民脸上很是有光。
这个女人身份高贵,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前朝正儿八经的公主。当初先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手,与李世民拉开夺嫡之争。李渊早早看出苗头,偏袒太子一党,给李元吉指了这门婚事,实指望靠这个女人在隋朝旧臣之中的影响力帮太子多收罗些党羽。
玄武门之后,先太子和齐王横死,太子妃郑观音亦美丽动人,有着倾城之貌,李世民却并未将她留在身边,而只是将她安排在长乐门附近居住,却将美貌不及郑观音的杨氏接入了后宫。
李世民这么做,原因有三。
其一,前隋旧臣对杨氏的情感是复杂的,把这个女人留在身边,有利于收拢人心;
其二,这个女人嫁给李元吉,是父亲李渊一手安排,亦是他打压李世民的证明,李世民要彻底毁了着证明,他虽表明上对父亲恭敬有加,实则心里还是存了些芥蒂的;
其三,李渊本就偏爱李元吉,爱屋及乌,对这个小儿子的王妃自然也多几份照拂,家庭聚会时公婆总要李元吉将杨氏带在身边,因此李世民不止一次在家庭宴会上见过她。她温婉天真,给李世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有些心痒也并不为过。
综上,于公于私,李世民都想赢得这个女人的芳心,但两人的关系因为李元吉又着实显得尴尬,杨氏总躲着他。
如今杨氏主动赴宴,让李世民心花怒放。
他低声问杨氏道:“你来啦?”
杨氏收回瞄向吴关的目光,吴关自不会与她对视,装作与邻座之人寒暄,只拿余光看了杨氏一眼。
跟在狱中时相比,她的气色好了些,脸上也有了点肉。
杨氏亦低声回着李世民的话,道:“臣妾此番来,时有件喜事想告诉圣上。”
“哦?何事?”
“臣妾,有孕了。”
吴关先李世民一步愣住了。
他虽听不到两人的对话,但一直在关注杨氏的口型,那三个字他几乎只看到两个就猜出了杨氏的下文。
难道他赶上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没记错得话,杨氏的孩子吴王李恪,应该是李世民登基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
吴关收好眼底的震惊之色时,李世民才从错愕中回过神来。
“好好好,”他执起杨氏的手,大声道:“此为大喜事,朕登基后后宫一直无甚动静,你可立了功。”
他也顾不上宴席上的众人了,只继续问杨氏道:“太医怎么说?朕的孩子一切都好吗?”
“一切都好。”
此话一出,立即有人举杯恭贺圣上,紧接着是一轮接一轮的恭贺。
吴关赶紧拼凑几句漂亮话,也贺了一番。
待恭贺结束只听杨氏继续道:“臣妾斗胆,想凭肚里的孩子向圣上讨样赏赐。”
李世民喜欢她这一点不藏着掖着的性子,大方道:“好啊,你想要甚?”
“臣妾自小生在宫里,虽听闻过大唐境内的种种奇闻,却终究没有机会走出宫门亲眼一看,因此,臣妾想要一个见过世面的贴心人,婢子也行,婆子也好,能给臣妾讲一讲宫外之事。”
李世民道:“婢子倒是好找,可这见过世面的……”
那个时代,女儿家多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行过万里路的着实罕见,杨氏这要求确有些为难李世民了。
但他不忍让怀有身孕的爱妾难过,还是道:“朕自当想办法……”
杨氏打断了李世民道:“其实臣妾心中有一个人选,就是不知……她是否乐意。”
“哦?”
“臣妾刚才听说此番许多被突厥掳去的百姓回到了大唐境内,其中就有大理寺闫正的阿姊,臣妾便想着,闫家阿姊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后又去了突厥,可算行了万里路,定然有许多见识……就是不知闫家阿姊是否愿意入宫来与我做个伴。”
李世民没急着答应,而是先问道:“你认识大理正闫寸?”
“当初臣妾入了大理寺,闫正——那时他还不是闫正,只是万年县衙一个小小的县尉——他奉圣上之命,去大理寺提审我等,见我有求死之心,便劝我想开些,而非……而非对臣妾落井下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