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是真金白银要给出的,关键收税的部门是在财部掌控。
而海关设立后,仅仅是沾光,就足以让赋税不愁,有钱了之后,文风自然就大起,人口滋生,诉讼虽然多了但却只是小事罢了。
两人交谈间,县衙大开,读书人如潮水一般涌出。
这时候,只见那原本流畅的大街,忽然就拥堵起来,原来是太多考生家人蜂拥而至,以至牛车堵塞了一条街。
本地百姓倒是有着经验,早已习惯这场面,考生们却神态各异,有的憔悴,有的振奋,有的甚至走路摇摆。摇摇欲坠。
郑森就见着前面几位年轻考生急得脸色煞白,配合着花白的头发,一副寿不久矣的模样,不由无语:
“行将就木,何苦来哉?”
“世人爱名利,怎能轻易放弃?”南子皓叹道。
虽然在官场上已经有了潜规则,五十岁不入进士,但在秀才、举人的考场,却多有花甲之人。
因为这些人明白,虽然当不了官,但凭借着功名,就能在民间享受巨大的威望,成为士绅。
仅仅是童生,却也能觅得教书,吃喝不愁了。
两人相顾无言。
这时候他们也想起了自己当年考试的艰难。
科场上,考的不是你的学问,而是你临机表现,多少人满腔才华却提笔忘字?
这时候,酒楼上已有许多读。
五场考毕,虽然心累体乏,但酒精的麻醉却能使得人振奋。
“今日必须大饮,不,得牛饮,方解多时之苦——”
“苦尽甘来,喝——”
“五魁首,六呀六啊!来来来,罚酒罚酒!”考生在酒馆中喝酒划拳,不顾斯文,化解着压力。
一阵阵的喧嚣,落郑森、南子皓耳中,这时候听来,越发的心有感触。
一切都仿佛就在昨日。
“听说,乡试试行新法?”
忽然,某处的酒桌上,几个读书人饮酒事毕后,开始讨论起来科场事。
“没错,我听人说,日后八股考试,只是在县试、府试、院试,说白了,八股文只能考秀才。”
“要是在乡试,会试,那得考新样了——”
“害,乡试太远了,还是顾及眼巴前吧!”
郑、南二人神色一禀。
绍武年间经过了不少的改革,但最令民间震动的,莫过于科举革新了。
从殿试,到会试、乡试,可谓是一步步的推进,官场和民间早有耳闻,在今年年初,彻底的形成了规矩。
凡此后,乡试、会试、殿试,将缩短考试时间,只有三天连考。
第一天,将考算术、地理、历史、天文等杂学。
第二天,考取文章。
第三天,考取国法。
这三门,都将以百分计来算。
简单直接,可谓是颠覆。
在这种情况下,官场上却一直注意,生怕起了乱子。
但事实上,民间的反弹却不大。
因为学习八股文最多的,是那些预备役秀才。
他们占据了天下读书人的九成五。
而在秀才考试之中,八股文依旧保留,这也就让他们安心了,十年寒窗没有白费。
而事实上,满清再怎么折腾,无论是辛丑条约,还是马关条约,地方的士绅大多都是支持它的。
但它废除科举,立马就让士绅阶级跳反,从立宪派转到了革命派。
说白了,废了科举等于抽了满清嵴梁,灭亡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秀才们考乡试,之所以意见不大,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半只脚踏入官场,明白了什么叫忌讳。
这种事又是瞎掺和,那就是污点,必然惹得考官不悦。
你连皇帝的新政都有意见,还是不是心向朝廷?
“陛下的动静,真是太大了。”郑森感叹道。
“八股三百载,已经亡了大半。”南子皓叹道。
这是为八股叹吗?
不是,这是为青春叹。
忽然,热闹的酒楼,吸引了不少人。
“老爷!行行好,给我们姐妹一口饭吃,行善积德啊……”
一个满面风尘的少女躬着腰,牵着一个小女孩,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暗澹。
在这繁忙的县城中,显得极为的突兀。
“去去去,这不是你应该来的地方——”小二眼底闪过一丝怜悯,但他已经见惯了社会百态,只能强硬地驱赶着。
他明白,只要放这两人进去,自己今天晚上不仅会挨一顿毒打,而且还会没饭吃。
这就是现实。
而郑森则居高而临,瞥见了这对姐妹身后,有几个高大的身影若隐若现,不时的探目而望。
果然,伙计的声音,让这群稚嫩的书生们有了脾气。
或许是见了这对姐妹略有姿色,一个个纷纷康慨解囊,铜钱一堆,银毫、银圆数个,算是极为大方。
姐妹欢喜不已,连忙跪下磕头。
街边的人见此,也想过来占便宜,惹得酒楼不得不派出多人驱赶。
郑森面色冷峻:“如此多的钱财,对于那对姐妹来说,是祸不是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