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天文学家就再也没有观测到过这颗“行星”。
而后面通过韦伯望远镜对这颗行星进行重新探测的时候,确认了这只是一件‘乌龙’。
简单的来说,就是哈勃望远镜调试阶段观测到的天文数据有问题,实际上探测到的只不过是一片巨大的尘埃云。
因为数据的误差,导致天文学家们在对其分析的时候,认为它是一颗巨大的其他行星。
所以对于昆仑镜调试时探测的数据,即便是徐川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引力波,常华祥也没太在意。
不过他记得当时徐川还留下了一句话,如果他的推测没有错的话,那么上次观测到异常引力波涟漪肯定不会是单独的个例,伴随着参宿四硅燃烧聚变的进行,这种异常引力波肯定会持续观察到。
而现在,这份预言中的现象,重新观测到了。
“参宿四的异常引力波?真的出现了?”
回过神来,常华祥院士看向冯高,下意识的开口问道。
沙发对面,冯高亢奋的点着头,道:“没错!昆仑镜的NIRSpec近红外光谱仪捕捉到了来自参宿四方向的异常引力波信号。”
“经过数据分析与确认,我完全确认该异常引力波信号来自参宿四。”
“我已经联络了NASA宇航局那边管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研究团队,正在对韦伯望远镜的探测数据进行搜索,寻找是否有无追踪到相同的异常引力波信号。”
“如果韦伯也观测到了,那这可是天文学上的全新发现!”
“一种来自非超新星爆发的恒星引力波!刷新了天文学界的记录,弥补了我们对恒星的重大研究领域!”
“徐川那小家伙也太猛了!竟然真的预测到了参宿四会产生这种特殊的引力波!”
“......”
从对方的手中接过了资料报告后,常华祥院士迅速翻阅了一下这份观测数据。
正如冯高所说的一样,如果真的证实这次异常的引力波信号来源于参宿四的话,这将是一次刷新天文学记录的观测。
毕竟作为时空的涟漪,引力波通常由宇宙中剧烈的天体物理事件产生,如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等。
恒星虽然也能产生,但通常是恒星末期形成的超新星爆发才能产生引力波涟漪。
而像参宿四这种还处于恒星晚年的恒星,理论上是不可能产生引力波的。
如果真确定了这次的异常引力波是参宿四发现的,不得不说这的确是天文学界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观测成果。
沙发上,常华祥院士翻阅着手中的观测数据,看着报告上那些看起来有些奇怪引力波图像,好奇的开口问道。
“这个绘制的引力波谱图,怎么和我之前见过的不太一样?”
资料报告上,针对参宿四的观测数据已经通过超算整理绘制成了图表。
通常来说,正常引力波信号在时域上的波形通常类似正弦波的特定变形,频率较为稳定且可预测。
且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具有特定的波形和频率特征会与已知的天体物理模型相契合。
但这一次由昆仑镜探测到的异常信号的频率波动范围极为特殊,其引力波信号却呈现出独特的模式,与以往任何记录都不相符。
它既不同于典型的双黑洞合并产生的高频信号,也非中子星缓慢旋近过程中的低频信号。
不仅波形显得极为复杂,不具备常见引力波信号那种简洁而规律的形态。在信号的强度变化上,同样表现出不规则性,并非如预期那样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平稳衰减。
如果要通俗一些形容的话,这次参宿四散发的引力波信号就像大A的股市曲线一样、其波形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急剧的起伏和转折,频率也如无序跳动的音符,毫无规律可循。
不仅仅是引力波的波形方面数据显得极为异常,就连强度方面,这一次的探测到的引力波信号都与正常信号截然不同。
正常来说,引力波的信号会遵循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衰减规律。
但这一次探测到的参宿四引力波异常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强度时而急剧下降,时而又出现短暂的增强,仿佛受到某种未知力量的调制。
沙发对面,冯高院士笑着解释道:“这就是它与其他引力波的不同之处了。”
“按照徐院士提供的理论,大质量恒星晚年在进行硅燃烧时产生的超高的温度会导致中微子辐射压骤减,而外层硅燃烧壳层在0.03秒内坍缩速度达到15%光速。”
“当中微子辐射压骤减以及硅燃烧壳层坍缩的速度超过一定界限时会产生壳层坍缩-激波,并引发时空剧烈震荡,从而形成引力波。”
“而在这个过程中,在参宿四强大引力的潮汐作用下,发生了物质的重新分布或内部结构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时空的局部扭曲,产生异常引力波信号。”
“简单的来说,就是参宿四内部硅聚变燃烧坍塌产生的引力波,会在参宿四内部物质重新分布的影响下变化,从而使得它的横波产生了剧烈的变化,造就了引力波谱图的异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