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是高位逼抢时最基本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要抢大家就一起抢,然后分工明确,谁来抢脚下球,谁来封堵传球路线。
到这一步时,奥巴梅杨做的还算合格。
但接下来拉米雷斯发现对方球员压过来很多时,就转身向右侧把球带了两步。
而这个时候,奥巴梅杨却没有进一步的任何动作。
他既没有上前近身逼抢,也没有任何封堵球路的意图,他就是站在那里,象征性地往这边移动了两步。
但这样的“逼迫”当然就无法影响到拉米雷斯这种经验丰富的球员了,他瞅准了机会把球传给了这时已经拉边接应的加里·卡希尔。
然后卡希尔再把球交给前方的伊万诺维奇,这也就破解了多特蒙德的这次高位逼抢。
因此潘毅就决定,等下就以奥巴梅杨这里为突破口来进攻!
趁着一次界外球机会,潘毅将坎特喊到面前,轻轻说了几句:
“告诉大家,等下后场拿球的时候,每个球员都注意自己的距离,尽量都往边上再拉宽一点。”
“这样尽量把他们的防线拉开,不要让他们容易支援边路。”
“等下我们就尽量在边路策划进攻,特别是我们的右路,明白吗?要充分利用好场地的宽度!”
充分利用好场地的宽度,这是国安名宿徐阳的名言,跟“我去过摩洛哥”差不多有名了。
只不过,这话被他在解说中用的多了,大家听得都挺烦的。
但其实这本质上并不是一句废话。
为什么在现代足球中,边后卫和边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就是因为大家都懂得怎么利用球场的空间,也懂得怎么把空间封锁住。
于是,在球场的中路最危险的区域,大家总是重点把守,想要从中路突破总是困难重重。
在这个前提下,利用边锋和边后卫的扯边,通过配合或突破来撕开对手边路的防守,再把球发展到中路来得分,就成为了绝大多数教练的选择。
而位置感好、能力强的边锋和边后卫,恰恰就都是利用边路空间的好手。
他们也总能站在恰当的位置,把进攻往最宽的范围去打,这样就可以让对方防线间的距离拉得尽可能大,那么一旦边路有人被突破,这样中路过来补防的人也需要跑动更多的距离,支援当然就没有那么及时了。
在球场上,经常0.5秒,甚至是0.1秒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所以场地的宽度被拉大后,补防球员需要多跑几米,可能就决定着这个球到底能不能造成威胁!
而这些道理,作为潘毅得意弟子的坎特当然懂。
他点头表示明白,快速跑回了球场。
很快,潘毅的最新指令也被传达到了场上每一个球员的脑袋里。
于是,切尔西的攻势开始逐渐右倾,更多地开始往奥巴梅杨负责逼抢的那一边发展。
而本来就主攻那边的威廉和伊万诺维奇,也开始有意识地拉得更边来接球。
比赛进行到第18分钟,切尔西又一次在后场拿到了球,大卫·路易斯开始拿球向前。
此时多特蒙德的球员们也是迅速地切换到了防守模式,陆续落位。
前锋线也一如既往地开始对拿球的大卫·路易斯开始逼抢。
大卫·路易斯先是往左边带了两步,发现这边的防守很到位,无论是带球还是传球都有风险,这迫使巴西人急停后转身护住球,并回敲给了站在后排接应的队长特里。
特里自知自己的控球技术一般,所以还没等因莫比莱扑过来,就转身回传给了门将库尔图瓦,重新组织。
库尔图瓦观察了一下,就传到了右中卫加里·卡希尔。
此时奥巴梅杨上来逼抢卡希尔,但很显然他依然并没有出全力。
于是卡希尔就轻松地转身出球,将球传给了站在右边线上的伊万诺维奇。
这时多特蒙德的防线就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那就是在边路上,只有一个左后卫施梅尔策可以来对位防守伊万诺维奇。
因为此时他们中路的双后腰凯尔和本德,正在与切尔西的双后腰坎特和拉米雷斯较劲呢,没法第一时间过来。
再加上伊万诺维奇的位置非常靠边,如果后腰这时过来补位,很可能会造成中路漏出防守空当。
而伊万诺维奇在拿到球后马上毫不犹豫地带球向前。
这个着名的“带刀后卫”进攻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眼看伊万诺维奇的位置已经靠近多特蒙德的防线了,施梅尔策不得不在他前方站位,提防着伊万诺维奇接到球后会直接下底。
但如此一来,也让施梅尔策的身后出现了一道空档。
伊万诺维奇此时就听到了从中路传来坎特的喊声,看了一眼前方,正好就看到威廉正在启动。
于是伊万诺维奇不假思索地就向前传球。
他采用的是半高球传球脚法,球也堪堪越过了施梅尔策的头顶,落向了身后的大禁区右角。
伊万诺维奇这边刚传球,威廉那边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刺起来,瞬间就甩开了施梅尔策,迎着伊万诺维奇的传球,出脚一停,然后整个人就冲入了大禁区右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