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面再加些盐。记住,把里面的肉食取出后,汤汁留着,明天再煮。”刘协说道。
卤煮,在刘协的记忆中在熟悉不过了,到超市里买一包香料,加些水,放进肉食,煮熟,捞出切碎,蘸上干碟或者蘸水,就可以吃了,当然不蘸也可以。
“遵旨。”
“哦,记着,夕食给朕和皇后也切一些马心和马肚,唉,就只要马心就行。”刘协说道。
“遵旨。”
前院,木匠已经把箭做好了,一共一千支,地下是那些淘汰了的箭杆,木匠把箭杆上的箭羽取下来,木杆就送到后院做柴烧。
晚餐是卤煮,这些士兵哪里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大口大口的撕扯着煮熟的马内脏,居然忘了吃饭。不过李暹送来的内脏很多,足够这些士兵吃。当然刘协也希望他们多吃,因为这样他们的雀盲才会早些治愈。
晚上的饭食几乎没人吃,宫女们把剩下的饭食吊在井中,井中温度低,便于保鲜,刘协笑了笑,大汉朝的人也不傻。
一百多士兵,木匠居然一个人都没选中,只好一个人在耳房做弓,把原来的弓拆开,削薄,再加上木匠购买的竹片,修整,用麻绳捆绑,装上弓弦。
从外表上看,这些新的弓与过去的旧弓也没什么差别,不过平衡度,弹性就好多了。同样的这批弓兵,准心和射程都有提升。
刘协再次筛选弓兵,因为新的箭矢,新的弓,自然对士兵的发挥不同。
小院的距离没有一百步,刘协改在门口的街道上,这次筛选距离为一百步,以射中数量多少为标准。
有九十多人参加筛选,十支箭,射中十支的,只有十几人,射中九支的几人,倒是射中八支的倒是很多,算起了射中七支的也不少。
刘协在其中选择了五十人,再选了十个射中十支的士兵做伍长,带着士兵训练。刘协这种做法,自然得到士兵们的认可,军中,特别是西凉军中,崇尚武力,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所以射中十支的人做伍长,自然大家心服。
不过再次登记,士兵的名字也没多大变化,几乎还是原来那一批人,只不过伍长换了一批,因为弓和箭的精度发生了变化,所以运气的成分相对较小,几乎都是实力说话。
大街上,士兵们射箭你争我夺。在小院中,木匠也在不停的加工木盾。这些士兵配的都是圆盾,有点像美国队长手中的盾,只不过美国队长的盾是合金钢的,现在刘协的士兵用的是木盾。
木匠先用斧头削去木盾偏厚的部分,减少木盾的重量,然后将木盾刨光,与铁片契合。多次修整,使木盾与铁片完全契合。最后用铁钉把铁片钉在木盾上,使铁片完全与木盾合为一体。
一个盾,慢慢的修正,一直到最后钉上铁片,足足一个时辰,这比做箭矢慢多了。
“陛下,有人要买煮熟的内脏。”潘隐过来,轻声告诉刘协。
“这不是煮熟的内脏,这叫做卤煮。”刘协说。卤煮,这是一个后世的概念,不过在大汉朝,刘协肯定是首创。
“卤煮,卤煮,他们想买。”潘隐说道。
“行,一两好银一斤,不收铜钱。”刘协说。这是明抢啊,内脏是李暹无偿提供的,结果刘协加工一下,就买一两好银一斤,还不收铜钱。汉代的银有两种,一种是烂银,其实就是金属铝。另一种就是好银,是真正的金属银。
“这么贵?”
“贵吗?”刘协说。
“不贵,不贵。”
“告诉他们,要就买,不要就别买。”刘协还不稀罕卖给他们。
“遵旨。”潘隐去给对方回话了,不过不一会儿就回来了,看样子谈得并不顺利。
选出了弓兵,刘协带着士兵回到院子里面,刘协检查了一下这两天队列训练的情况。
“集······”薛双吼道。一百六十五个士兵,三十三个伍,迅速集中,很快就站成三个方阵,每个方阵五行,十一列,五十五人,倒也整齐,不过气势还是不行。
“将弓兵分出来吧。”刘协说道。
“弓兵,出。”薛双喊道。
顿时弓兵从队伍中出来,各伍的士兵站在伍长的后面,很快单独站成了一个方阵,五行十列,五十人。
“无箭抛射。”薛双喊道,五十士兵同时从背上取下长弓,左手斜举,右手拉弦,斜向高空,动作标准。这些原本在李傕军中就是弓兵,对弓箭的角度还是很熟悉的,只是没有搭上箭矢,有些不习惯而已。但是这是小院,不可能让他们把箭射出去的。
“放。”薛双喊道。蹦的一声响,倒是比较整齐,如果再加训练,肯定声音更加整齐。
“无箭平射,第一排。”薛双喊道,于是第一排的伍长们把弓拉满。
“放。”又是蹦的一声。
“第二排。”薛双喊道,第一排的士兵全部蹲下,第二排的士兵拉弓射箭,直到第五排,平射训练完毕。
“会骑射吗?”刘协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