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我已经听说了。”
曹旭提议道:“我建议动用益州军团、凉州军团,直接对诸羌用兵,彻底占领高原,以保障河西走廊通常。”
曹操很惊讶:“只是偶有一两支毛贼强盗、有必要做到这种地步吗?诸羌高地十分贫瘠高寒,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处。”
所谓诸羌高地。
就是青藏高原。
目前生活着大量羌族。
羌族不服管教、而且野性难驯,但也已经有一部分投靠魏朝廷,甚至在洛阳帝国学院里,以及许昌鸿蒙寺,都能找到来自羌族人。
但剩下的。
终究是个隐患。
中原朝廷几乎从来没有发起过对青藏高原的大规模作战,这是因为士兵进入高原地区战斗力会受损,而且青藏高原对华夏族来说似乎是一块地广人稀、毫无用处的土地。
然而。
曹旭不这么看。
在曹旭看来人口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诸羌高地广袤的高原土地之上,除各大羌族不落以外,还分布着很多高原游牧民族、以及小国家,青壮总规模接近百万,是很庞大的劳动人口。
此外青藏高原背靠喜马拉雅山,而喜马拉雅山有数个山口,只要打通就能进入印度地区北部的恒河平原,而这恒河平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与中心。
南亚次大陆的人口密度。
那是仅次于华夏的。
有丰富的耕地。
庞大的人口。
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讲,诸羌高地羌族不服管教,三天两头进入益州巴郡袭扰村庄,又跑到河西走廊、西域地区攻击商队,也是让人不胜其扰。
消灭他们。
有利于大魏帝国的势力西扩。
所以,曹旭才建议,让益州兵团、凉州兵团两面出击,这两支兵团的领袖,分别是两大西部地区的陆军部上将:关羽、赵云。
以此二人能力。
以他们手里的军队数量。
以大魏的后勤补给能力。
又有一些已经归顺的羌族带路党协助,百分之百可以在一两个月内扫平高地,将这块高原并入大魏帝国的版图。
如此一来。
除东部三两省以外。
大魏帝国疆域与二十一世纪也差不太多了!
曹操决定。
平定诸羌、夺取高原!
他采纳曹旭的建议,派关羽赵云联合部分羌族,要求在不超过三个月内平定诸羌,一举彻底解决西域与河西走廊的骚扰,并且将整个地广人稀的高原并入大魏帝国。
对此。
内阁投票。
一致赞同。
内阁首辅荀彧立刻与内阁大学士,立刻商量出具体策略以及协调计划,由中书省草拟好诏书盖上印章,传达到门下省进行审议。
门下省的审议。
主要不在策略本身。
他们会根据国家情况、国库情况、风险利益等,评估内阁的方案,是否会给国家造成负担,又是否会影响百姓生活,以及是否能顺利落实与实施。
不久。
门下省通过方案。
最终传达到尚书省。
当命令抵达尚书令诸葛亮手中时。
它已经非常完整、详尽,诸葛亮身为尚书令,他的任务就是动用尚书省之下,十八部门的资源以及职能,以最高效的执行力将计划落实执行并达到目的。
很快。
多个部门。
同时受到诸葛亮的命令。
既然是军事行动,而且是对高原战争,主要出力一方,毫无疑问是陆军部。
陆军部是大魏帝国最重要的部门,毕竟大魏帝国的军队,几乎都是以步骑兵为主,陆军占比超过大魏军队的八成,以曹操的性格自然会选派一位最信任的亲将来担任。
这个人不是别人。
正是曹家亲将中最稳重的曹仁。
曹仁在曹家亲将之中,才华能力最出众,不仅忠心耿耿、而且行事稳重,是被册封的八位陆军上将之一,目前总管着帝国陆军部,乃是陆军部的尚书。
曹仁不敢丝毫怠慢。
第一时间将简报发送到益州军区、凉州军区。
凉州军司令、凉州刺史、大魏陆军上将赵云很快就通过手下收到这条简报,他对此可以说是非常满意,因为消息传达太快了。
换成以前。
根本不敢想象。
大魏帝国这台崭新的国家机器。
虽然目前处于磨合阶段,但已展现出超高纪律性以及执行力!
赵云立刻下令道:“传令全军各区,进入到战备状态,所有部队统统撤回,随时做好对诸羌的军事行动,另外派出使者立刻与各大诸羌盟友联系。”
虽然受到电报。
但电报不能直接调兵。
因为电报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最多只能使军队集结处于备战状态。
如果一篇电文就能调兵,难免未来不会有人利用这个漏洞。
那时,只需发一封电报,就能造成军队失控,岂不是让国家陷入混乱?
此刻电报是做提醒与通知的作用,让当地部队能及时做好准备,而想要打战准备三五天,都是最起码的事,而等战前准备进行的差不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