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领命走开后,赵全有从一个角落里慢慢的爬上了房顶。东北房子的屋顶盖得还是挺结实的,赵全有这个百来斤的壮汉上去后也没有把它压塌,爬到屋顶后,赵全有从房檐的角落里从上往下看到日军的这个机枪掩体盖得真是隐蔽,各个击死角都兼顾到了,别人从稍远点的地方根本就没法打中他们,下面的一名机枪手正作着九二式重机枪还在朝着前面拼命倾吐着火舌。旁边的一名弹手却在紧张的供应着弹在他们附近还躺着一名不知是死是活的日军。
“好小子,刚才追着老子打,一定打得很爽吧!”赵全有气哼哼的举起了手里的索米,不假思索地瞄准了日军的机枪手就是一梭子扫了过去。“咄咄咄咄一阵清脆的枪声响过,日军的机枪手一声不吭的倒在了地上,头盔也被威力强劲的子弹打飞到了一旁。
一旁的弹手立刻不假思索的扑到了机枪的旁边,就要接过同伴手里的‘钢枪’,可惜钢枪没接成,钢弹倒是很快接到了。没等这名日军的弹手扣动扳机,赵全友的子弹又钻进了他的胸膛。赵全有在屋顶仔细观察了一会,肯定了里面再没人出来后,才从屋顶爬了下来,挥手叫上了几名士兵跟了上来。
当六人冲进了这个机枪掩体后发觉在日军这个机枪掩体的后面还有一栋小房子,现在小房子里寂静无声,什么动静都没有。赵全有六人对视了一眼,各自都检查了一下枪膛里的子弹后慢慢的朝前面摸了过去。
当他们摸到屋子外面时,赵全有打了个手势,姓李的下士立刻冲了过去一脚就把给踹开了,露出了里面的小客厅,小客厅里面是三个相互龟缩在一起的一男两女。
姓李的下士上前询问了两句后出来报告道:“长官,这是一家三口子,他们都是本地人。”“是吗?”赵全有皱了皱眉头看着一家子,提起了索米走到了他们面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命令道:“你们都把头抬起来!”
三名吓得有些龟缩人战战兢兢的抬起了头,这是一对年约四十长得有些富态的中年夫妇,他们的身边龟缩着一名年约十六七岁眉清目秀的少女。他们穿着的都是传统的东北百姓的服饰,看起来和本地老百姓也没什么区别,但是赵全友就是觉得仿佛有什么不对劲。
赵全有向他们询问了几句之后也并没发现什么异常,这时,旁边的几名士兵也感觉到了长官的异样,都围了上来,手里的枪都指向了他们。这时姓李的下士走了过来问道:“营座,我刚才都问过了,没什么问题啊,都是地道的东北本地口音。”
“恩!”赵全友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又转过头去面带笑容的和那名少女聊了几句,李下士和几名士兵面面相视的看了几眼,心想,难道长官看上了这家姑娘?可是长官已经有媳妇了啊,他的那名俄罗斯媳妇可是比这名姑娘漂亮多了,还是长官想换换口味讨个二房?
“恩,好了就这样,没事了,我们走了!”赵全有和那名姑娘聊了几句后就站了起来把打开,然后笑着和那名姑娘鞠了个躬大声说道:“沙哟那拉!”那名少女也怔了怔后不假思索的对着赵全友鞠了个躬,嘴里也赶紧说道:“哈依!撒哟那拉!”
这句话一出口,一屋子的人脸色全都变了,一时间,“咔嚓咔嚓!”的上枪栓的声音不绝于耳!六支黑的枪口都对准了屋子里的一家三口!那名中年男子看着面色变得惨白的女儿和妻子,也只好无奈的举起了双手着瘫坐在地上的一家三口,赵全友冷冷的笑了,把枪对准了那名中年男子,“说吧,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瘫坐在地上的中年男子一听到女儿脱口而出的日语后就知道完了,心里绝望的他也就没了那份侥幸的心里,一五一十的把实情全都倒了出来。
众所周知,日本曾经一度想把华夏东北作为它的殖民地,并把移民华夏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之一。日本当局把日本移往中国的移民叫做“开拓团”(或者“垦乡团”)。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侵占华夏东北期间,共派遣“垦乡团”八百六十多个、两百六十万多人。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可以分为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
移民从一九零五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九一八”事变。日俄战争之后,由于日本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南满铁路,因而建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并在铁道两侧建立“开拓团。”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铁路的安全营运,维持沿线治安,以开发产业、文化为目的,使日本人定居。”
这一家人人就是日本所谓的“垦乡团,中的一户,由于来到华夏已有多年,东北话也说得很顺溜了,差点就把赵全友他们糊了过去。问清楚了事情之后赵全友也没有难为他们,只是命令两名士兵把他们送到了后方,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修路、挖矿等漫长的劳动改造,的生涯。
看着两名士兵押送着那一家三口向外面走去,李下士有些佩服的问赵全有,“营座,你是咋知道那一家有问题的,我听他们的口音和长相都没啥问题啊,您怎么就看出来了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