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没多加耽搁,两人加快步子,朝鬼市子赶去。
到了地,郁容发现可比想象中的人多更热闹。
只是……
即使人来人往的,说摩肩接踵也不为过,却出乎意料地安静。所有人,买东西的、卖东西的,都压着嗓子,小小声地交谈。
不像灯火通明的码头,鬼市子虽不至于到乌漆抹黑的程度,光线却是十分昏晦,间隔好一段距离才有个别摊位边,摇摇晃晃挂着一个不甚明亮的灯笼……
鬼影幢幢。
无怪乎叫“鬼市子”。这鬼气森森的地方,尽是鬼鬼祟祟的人。
看到这场景,郁容不由觉得囧……难怪会“活见鬼”,在这么黑不隆咚的环境里,骗人不要太方便吗!
当然了,来鬼市子的,都有心理准备。某种程度上,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反正郁容不打算在这里买东西,不过见一见世面,却也不错。
悄么叽儿地顺着人流,流连不同的摊位,看一看人家交易,不得不说,还挺有意思的。
忽然,前方灯火处,传来一阵躁动,间或有人们克制不住的惊呼……
来这鬼市子纯粹是凑热闹的郁容,理所当然好奇了,跟着林三哥朝那边挤过去。
很快,郁容就知道为什么人群这样暴动了——
特意亮了两盏灯火的摊位上,赫然坐着一只体态十分壮硕的大猫。
猫,没什么好新奇的。
这只大猫却是与众不同。
它有一身红色的毛,通体绛朱,在灯火的照耀下,漂亮极了!
青、灰二色的棉布各一匹,半匹印着暗花的绸子,做十几套衣服都绰绰有余。考虑到要做几床棉被,才会买这么多。
除此,麻布与棉纱也扯了几尺。
这里的麻布工艺十分奇巧,可以直接用成滤布,制药的时候正好需要……当然也不乏生活上的用途,毛巾啊澡巾啊抹布什么的,谁家都少不了……
棉纱是布庄的独有技术——别家不是没有,但技艺远不如这里的——对郁容来说,则是个意外之喜。这棉纱处理一番,手动进行消毒杀菌,之后完全可以制成现代的医用棉布。
几样布料共花了一千六百钱,五十文的零头掌柜的主动给抹去了 。花费看着是挺多的,跟买成衣比,简直不要太便宜了。
这么多布料放一般乡村人家,几年都不需要再买衣服的了。
郁容自然觉得很划算。
其后的棉花交易,速度就更快了。
——看样品,问价,还价……五十斤的棉花,够做两床厚被、四床薄被,一口价一吊钱。薄衾的布料用了绒,有些贵重了,凭着林三哥犀利的口才,总算压到了千钱。
满打满算在棉坊只待够一刻钟。
兑换的文钱已去了半数,郁容在心里算了算,还是没选择折回金行再换些钱。
出了棉坊,原想先去铁铺,又听林三哥说铁铺多半还要晚上半个时辰才开门——官营的铺子都是这样。
郁容果断换了主意,正好附近有许多卖杂货的,商人逐利,各家营生差不多都跟着早市一起开张,可以一路朝着铁铺慢步走着,一边在街边摊位或者商店采购用得上的物事。
前天去镇子虽补充了些暂时要用的小东小西,但还是有一些日用品不可或缺。
比如,烧炉子用的炭。
农村里家家户户有柴禾秸秆什么,没谁特意买炭来烧。郁容却是一个人住,做饭、烧水,用个炉子最方便了,比起费大力气的,自己去拾柴砍柴,他宁愿学这儿的城里人,多储备点炭。
然后就看到了有专门卖炭的店。
出乎意料,店里不仅有不同品质的木炭,竟还有石炭与竹炭。竹炭不算稀奇,只是价贵用的人少,不过考虑到新安府的竹林面积不算小,有烧卖竹炭的也正常。
真正让郁容讶异的是石炭,或者换个名字称呼——煤炭——店里不仅有,数量还不算稀少。
鉴于旻朝与天.朝古代的高度相似,他习惯参照天.朝历史,来认知这个世界……不过他了解的历史,多数与中医药学有关,所以记得《纲目》将煤炭列为药材,记载得十分详细,倒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时候发现煤炭再被广泛利用的了。
天.朝的石炭史尚不清楚,可对旻国利用石炭的现状,在店家的积极“科普”下,他算明白了大概。
石炭的使用不算太普及,平民百姓用得不多。
不过,由于在新安府北边发掘到了大量石炭,近年来,渐渐在新安府以至京城这一带流行起了用石炭作燃料。主要是高门大户在用,算是贵重消费品了。
郁容大概知道了石炭的情况,问了价,确实挺贵的,推拒了店家极力推销的、搀着香料制作而成的石炭“香饼”,只称了五斤,准备研究一下其药用价值,偶尔或能应急。
倒是竹炭卖了几十斤——要不是考虑新房没建成,板推车不够装,恨不能一下子买个三五百斤——这算是清洁能源了,制药时用它烧火,最好不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