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
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
习之日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
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
故行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
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
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
练拳时,动作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
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作圆形,四指稍张开。
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
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
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
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
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
如此一吸一呼,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
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
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声,故曰肺动阵雷声。崩拳主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
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
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
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
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动如箭钻也。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
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
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
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
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
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
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
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
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肾气足”。
故云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
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
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
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
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
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
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着效果。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
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
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
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
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
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
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
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
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当,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永不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