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医学会也在其「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APA,1994)上,将性格症列分为妄想(Paranoid)、分裂样(Schizoid)、分裂型 (Schizotypal)、表演(Histrionic)、自恋(Narcissistic)、反社会(Antisocial)、边缘(Borderline)、逃避(Avoidant)、依赖(Dependent)、 与强迫(Obsessive-pulsive)等十大类,并另列明跑暗打(Passive-aggr-essive)一类在附录上(林天德,1995)。前者是统计的分类,而后者是临床的 分类。二者之间是有何种关联,迄今仍是未知数。
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必得先对临床分类做个统计的处理。精神医学会是以症 状界定性格症,譬如说,在妄想性格上有七项症状,只要个体具有其中的四项, 就可能患上该症。然这些症状可否如此被拢统地加在一起是本研究的第一旨趣。 上面这些性格症在以往被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妄想、分裂性、与分裂型等三个性格症,其症状稀奇古怪;第二类是反社会、边缘、演戏、与自恋等四项, 其症状富戏剧性;第三类是逃避、依赖、强迫、与明跑暗打等四项,其症状深带 忧虑。然这临床分类是否经得起实证研究的考验,也有待商榷。
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他的人格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人格动力论:
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二)人格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三)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四)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二、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
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艾森克人格理论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