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一日,莺莺国的舰队进攻了南边、另一条水道上的大蓝窖炮台,非常轻松就获得了胜利——事实上,驻守在大蓝窖炮台的守军并没有什么战斗意志,在开战前,守军的将领还曾经向莺莺国的舰队传话,想要与对方达成一个“协议”:我们大家都不要开炮,然后我这边放上六次没有炮弹的炮,听个响,避免丢了皇上的面子,让我不好过。】
【在这一战之后,查尔斯在二十四日又派出了一次要求谈判的船只前去花穗城,但由于双方对于“和平使者”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这一次的船只被击退。】
【二十六日,莺莺国舰队重启战火,他们沿着上一次占领的大蓝窖炮台所在的水道北上,接连攻下了五座炮台,最终,在下午的时候,抵达了位于花穗城西南角的商馆——升起了莺莺国的旗帜。】
【在重新占领商馆之后,查尔斯再度向当地的官员发出文书,要求和最高官员面谈商议。】
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自己读过不少史书,许多还可以说是翻来覆去地阅览,细细咀嚼。
也因此,他并不是不了解一些王朝后期的军中、距离朝廷较远的大臣们对于朝廷的命令的态度与应对方式。事实上,他对这些非常了解,对于这样的情况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了解。
说的不那么政治正确一点,他对这样的事情产生的原因也有所了解——只是,了解归了解,解决归解决。
不提他本身非汉人的身份,就说他能够看出来的造成这些后果的那些原因中,即使他是汉人君王,他也并不能很好解决。毕竟,这些原因之中,有一大部分在皇帝们看来,就是根本不能彻底断绝掉的。
不谈想要断绝如何地困难,即使断绝,也只能做到短期,时间一长,这样的情况又会出现;就是真的谈了,大家——不论皇帝还是大臣还是士绅百姓们,也都无法想象这么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不能从根底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遏制。
但是,看到这一整个过程,康熙也已经明白,央洲,早已过了辉煌鼎盛的时期,更是难以扭转。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将领,都像是那些地方头目一般,可以私自与敌人媾和,与敌人商谈条件,与敌人同流合污……
哈!不要丢了皇上的面子!双方都不要真的开炮,只是放上几声空炮!
这也怪不得央洲的这么多炮台这样轻易就陷落了。
即使央洲的布置和防御策略确实存在问题,即使央洲的实力确实敌不过对方,最终终归要战败,那陷落的速度也不应该这么快——如今看来,说不定就算没有策略失误和武器的差距,在这样的将领和军队的防守之下,央洲也会被这莺莺国打得节节败退。
可是怎么解决?怎么解决?
如果是武器方面的差距,可以派人去学,即使有其他的衍生问题,如派谁去学、装备到哪支军中……都并不难解决;但是这并不是武器方面的问题,这还包括了在央洲的军中纪律、官员态度等非武器的、而是人的方面的问题。
人的问题,怎么解决?
或者说,他,如何能够从他所在的时期,解决掉日后数代之后会出现的人的方面的问题?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向刘启提问道:“你觉得,为什么查尔斯一直没有持续作战,而是打上几天就重新派人前来谈判?”
刘启思量,他想到了这一场战争最初的起因:“除了他们的补给问题外,最主要的应该还是为了重启贸易。”
不管莺莺国那边有多少野心,他们的野心中的极大一部分都是与贸易有关,他们想要更大的贸易自由、更大的贸易份额、更大的贸易利益——他们想要让央洲答应他们的贸易条件。
【查尔斯这样的做法背后的原因非常简单,他不想因为战争的原因,导致花穗城的这些商人们都离开。】
【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得利益。】
【而莺莺国的这一次的利益,就是在于更大的贸易利益。】
【如果因为战争,反而让这些能够带来利益和贸易网络的商人们都跑干净了,那显然不是查尔斯、詹姆斯等任何一个舰队长官,或者莺莺国国内愿意见到的事情。】
【况且,就在此时,海洋上,还有许多艘莺莺国的商船还在徘徊,就等着莺莺国的舰队用武力让他们能够重新进行商贸活动。】
【因此,他再度发出了要求谈判的文书。】
【而杨松呢,经过这几天劈头盖脸,如疾风骤雨一般的打击,他明白了一件事情——这个敌人,与之前的并不一样,而且,他还开始认为难以敌过对方。他或许只能勉力做到保全滨南省,至于皇帝要求的全歼敌军,那是压根做不到了。】
【于是,杨松虽然表示自己只能处理军事事宜,并没有与查尔斯谈判的权力,但是他还是表达了愿意谈判的意愿。】
【同时,他跑去找到了林石麟,与他一起讨论此事的应对之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