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出于原本对安禄山的信任,加上安禄山敏锐机变、总能做出正确的表现,又让自己的长子娶了皇太子之女,并留任长安,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坚固无比。】
【那么,安禄山:甲.大好机会,怎能不反
乙.看看情况再说
丙.陛下对我恩重如山,怎能谋反】
李世民压下自己想要骂人的欲望,他觉得这次的选项就是在嘲讽、不对,是在嘲讽李隆基。
还能选什么?安禄山那样子,说他不想反都没人信,只有李隆基,李隆基不算人。
“安禄山长子娶了皇太子之女又如何?留任长安又如何?”李世民真的想要把李隆基脑子摇一摇,看看能不能摇得清醒一点。
你想想你自己对待儿子孙子的态度!你为什么会觉得安禄山就会为了长子安安分分?倘若有机会,一个儿子又算什么?
你平时不是提防儿子们提防的紧吗?这时候,怎么就想不起来这个传统了!
宋朝,开宝元年。
“这还真是杨国忠难得做对的一件事。”赵德昭感慨,虽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私心、根本不是为了安禄山真的要造反,但误打误撞,杨国忠还真是说对了。
只是,除了这件事,杨国忠基本就没有做过什么对的事情。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宣称要讨伐逆贼杨国忠,麾下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
【当时唐朝内部承平日久,民不知战,在安禄山挥兵而下时,不少地方迅速被攻克。加之当时唐朝的兵力情况为“外重内轻”,精锐尽皆戍守边疆,因而各州县更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兵锋。】
【李隆基起初还不愿相信,过了几日才承认安禄山造反,开始处理此事。】
【他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讨伐安禄山。】
李靖道:“此时最好的办法还是坚守要塞关隘,等待安禄山兵疲、军心动荡,也等待边关精锐士卒回援。”
毕竟,此时大唐外重内轻,有多少真正能够作战的精兵还不知道,但八成是要就地征兵——但国内久不见战争,百姓还有多少关于如何战斗的知识?
而安禄山麾下的,是真真正正戍守边疆、作战序列的兵卒!
“朕知晓。但……”但是,早已被荣华糊了脑袋的李隆基知道吗?
不说别的,战报传来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不相信,硬生生拖了几天才开始处置……若早一天下命令,作战就能更从容一分,李隆基还真是……
【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缺乏战斗经验的普通百姓,而且他们已经没有训练的时间了。
于是,唐军战事不利,安禄山十二月就攻入洛阳。
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此时,李隆基:甲.催促二人尽快出兵
乙.相信身经百战的二人,让他们自行决定
丙.听了监军的报告,阵前斩杀二人】
贞观年间。
“!”李世民恍恍惚惚,他好像懂了之前赵匡胤看到宋朝选项时的心情了。
那就是一种,你知道他绝对不会选最正确的方法,但你觉得他也就是搞出一些不利的事情、自认为做好了心理准备,结果,在看到神迹给出的选项后,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事情都是你这个正常人想不到的……
他眨眨眼睛,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不用过多分析,当神迹的丙选项出现后,就注定了结果——只能是丙,或者说,只能是最离谱的那个选项。
为什么啊!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离谱的事情啊!为什么这样离谱的事情会发生在朕的大唐!
武周。
武瞾这次是真的被震惊到了,她调整了一下坐姿,好让自己能够把李隆基看得更清楚。
李隆基感觉女皇看着自己的眼神越发奇异,不由有些发抖。
他也想哭。他也完全想不明白那个自己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
“阵前斩杀……”武瞾声音沉沉,“你是怎么想的?”
【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后,监军边令诚一再索贿不成,就像李隆基进谗言,无限二人无故弃地、贪污粮饷,于是,李隆基命边令诚在潼关监斩二人。】
神迹的画面换到了潼关,那是边令诚小人得志、丝毫不顾忌国家危亡的得意,是跟随高、封二人的潼关士卒们高呼冤枉的声音,是二人背负污名而死的不甘和对唐朝的赤诚忠心。
【封常清和高仙芝死后,李隆基又启用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命其领兵镇守潼关。当时哥舒翰已经因为中风而在家休养。】
【这次,镇守潼关能够成功吗?甲.能,哥舒翰能谋善战,李隆基也应当吸取了教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