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不一定,哥舒翰没问题,但李隆基可能会催兵
丙.不能,李隆基一定会催促】
武周。
李隆基的眼泪真的落了下来。
这时的他尚且年少,对待有为将领也有一份尊重,可封常清和高仙芝含冤而死、还是被那个小人边令诚监斩,这是何等的羞辱!何况,阵前斩将,会造成多么大的负面影响!那个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更让他惶惑的,是神迹接下来给出的选项。
难道,那个自己一点教训都没有吸取到吗?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斩杀二人是错误的吗?
他知道,那个自己若是决意催促,哥舒翰必然会出兵——有了封、高二人的例子,还有谁敢于违抗命令?
唐朝,武德年间。
“大唐危矣,危矣——”李渊的眼泪也流了出来,潼关不能丢啊,丢了大唐真的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连中风休养在家的将领都被调出来领兵,大唐的混乱可想而知。
“李隆基不可能做出正确决定的。”李世民道,“他已经慌了,慌得六神无主,慌得不知如何是好。”不然,也不能那么随便就决定斩杀两名将领。
太安逸了,大约除了登基,就没有受过什么挫折,顺风顺水,结果真的发生事情后却扛不住。
【哥舒翰同样是名将,后来唐德宗对其子哥舒耀说: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
【他与高仙芝和封常清做出了同样的判断,那就是应当据守潼关。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安禄山进攻数月都无功而返。】
【安禄山认为,想要打下潼关,必须诱哥舒翰出关,于是将精锐隐藏,让下属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河南三门峡市)。
只是,这个方法没有引诱到哥舒翰,倒是引诱到了李隆基。十五年五月,李隆基接到叛将崔乾佑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
【哥舒翰立刻上书,阐明安禄山的计策和自己的计划,而在河北作战的郭子仪、李光弼同样认为应当继续坚守,不可轻出。】
【但是李隆基大约还是认为应当赶紧除去安禄山,加上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是想要保全自身,最终,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关作战。】
喜欢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历史直播:从神奇的太宗们开始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