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
不说别的,若是幼主登基,比起其他人,自己的母族反而是更值得信任的人手,至于同姓王侯、前朝大臣,基本上起到的是制衡作用。
而且,就算自己留下旨意,他们难道就会遵守吗?
他们或许不会想让自己的儿子受制于外戚,但绝不会介意自己在位时任用外戚。
就连他自己,也是同样的想法。
现在看来,薄家,是真的不如吕家,哪怕吕家日后有为的男丁都去世了——神迹特意指出刘恒的外戚问题,不就是薄家还是出了事儿吗。
刘邦毫不在意地想着,大约,是刘恒的那个舅舅薄昭,嗯,被他干掉了。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和旁边的大儿子对视一眼,父子都没有说什么。
对于他们而言,吕家、薄家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了,这段话中,最有用的倒是那个“并非窦家”,能够专门甄别,只能说明窦家在日后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外戚。
外戚就外戚吧,刘恒没有过多纠结,左右他现在虽然宠爱慎夫人,也没有想要改立皇后。而且,窦氏是启儿的母族,变成外戚也很正常。
倒是薄家……刘恒看了看好大儿,觉得他这个太子很有可能在日后废掉了如今的太子妃薄氏。
废就废吧,只要不妨碍他的武帝好孙孙就好。
【薄家和刘恒的关系如何?应当还是比较好的。】
【一方面,刘恒和薄姬的感情不错,刘邦不管,又早早到了封地,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另一方面,薄家并无多少势力,谨小慎微,在代地的时候也没做出过什么让刘恒为难的事情。】
【从刘恒登基的路上,派了舅舅薄昭去试探,也能看出他对于薄家、或者说舅舅薄昭的信任程度。】
【刘恒登基,薄昭为轵侯,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
【直到周勃下狱,薄昭收受了周勃大笔贿赂,帮周勃说话,还将事情传到了薄姬的耳中。】
【刘恒当时将周勃逮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考虑。】
【而薄昭大肆收受贿赂、又直接站队周勃,还让薄姬帮着说话的行为,很大可能已经让刘恒心生嫌隙。】
汉朝初年。
刘邦懒洋洋,只觉得这薄昭实在是不够聪明,没有头脑。
“轵侯,轵地,是个好地方啊。”轵地在河内郡,把这么一块地方作为薄昭的封地,显然当时的刘恒还是很亲近自己的舅舅的,再加上与功臣诸王抗衡的原因……
但是,你作为外戚,除去和皇帝的亲缘、感情关系外,一大作用就是用来牵制抗衡诸侯和功臣集团——哪怕薄家作为外戚实力不强,但强不强是一回事,有没有是一回事——结果,在皇帝因为政治原因处理一个功臣集团领头羊的时候,你却公然站了功臣的立场?
不排除刘恒授意薄昭的可能,但到底不合适。
吕雉平静道:“刘恒追求节俭。”为此,作为皇帝不修露台,宠妃的衣裙不能垂地,他的坚持和决心可想而知。
刘邦点头,没错啊,虽然大汉确实有着不少用金厚赠的风俗,但薄昭直接受了,唉!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历史上种种外戚乱象早已熟知,薄昭自然也不例外。
“这外戚啊,只能给他们富贵,决不能给他们权力,否则,即使他们没有篡权的能力,也会扰乱朝政,祸乱天下。”
像他,给朱家子孙定下的婚嫁规矩就很好,基本上能够杜绝掉历史上的一系列问题: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必慎选庶民善良之家。
这样,即便有了问题,处理起来也很简单方便,不需要顾及什么前朝力量、母族势力。
还是他想的周到!
【在入京的那一刻,刘恒已经做好了变成皇帝的准备,而他登基后的种种行为、手段也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皇帝。】
【可薄昭却并没有及时跟上他这个外甥变化的脚步。】
【虽然成了轵侯,但他还没有完全清楚刘恒如今的本质,他沉醉在天子外戚的风光中,还一味将刘恒当做自己的外甥,认为亲人的关系必然让刘恒会偏向自己。】
【但如今的刘恒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对于现在的刘恒而言,最重要的是政治,再包括诸如民生、经济等方面。
若是无事,作为刘恒的舅舅,还是在他登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舅舅,薄昭自然生活滋润,但若薄昭越线,那也只能没办法了。】
【十年,薄昭干了一件大事,他杀了朝廷的使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笑了:“朕是皇帝。文帝,也是皇帝。”
作为大汉天子,掌握整个大汉的情况和方向,就绝不是原来的诸侯王了,更不会是像民间亲族那般。而是一切都要为天子服务,天子的言行同样要为政治、需求而服务。
对于这一点,刘彻一点也不觉得有问题,而是相当自豪:朕,还有朕的先祖们,都是不会拘于私情的皇帝,都是为大汉负责的天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