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准备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罗斯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但在这一天他再次遇刺,医治无效逝世。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打断了此前的改革进程。
进入20世纪
日俄战争和1905年革命
20世纪初,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失败,使国内危机发展。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次革命被列宁称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预演”。
一战与二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无法支应来自德意志帝国的猛烈攻击,民生物资极其贫乏。俄罗斯帝国出现内外危机??。终于在1917年1月俄罗斯沙皇被推翻。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君主专制政体结束。
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了俄罗斯共和国(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了既有苏维埃又有临时政府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的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走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为反苏维埃武装叛乱的领袖。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
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后,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并于选举后武力解散俄国立宪会议(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左翼俄国社会革命党得票率超过50%,居第一位;布尔什维克党得票率仅为25%)史称十月革命及一月剧变。革命后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及其盟国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俄内战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美国等国因不满俄国单方面退出对德意志帝国的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其中包括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华民国)。恰在此时,原俄罗斯帝国境内持完全不同政治主张的各派势力——包括支持恢复沙皇制的保皇党、支持建立全民普选民主的共和派、被布尔什维克党定性为假社会主义而遭镇压的社会主义者(如左翼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东正教会的虔诚信徒等代表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力量,不得不联合起来对抗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起数量庞大、所占地域极其广阔的白军,由高尔察克、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分别在各地指挥,发起了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苏俄内战。原俄罗斯帝国境内的各少数民族趁此俄国内战的良机,也相继建立了数个独立主权国家,如西蒙·彼得留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库班哥萨克建立的库班人民共和国等,宣布脱离俄罗斯而独立。由于白军内部矛盾激烈,组成白军的各派势力争权夺利、内斗不断,白军组织松散,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服众的政治核心,所以经过近4年的(1917年11月—1921年的反抗白军、乌军、黑军、绿军等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战争)的俄国内战,在1921年,布尔什维克党lingdao下的苏维埃红军击败了白军,处决了高尔察克,将邓尼金、弗兰格尔、尤登尼奇等人赶出国境;并击败了14个“帝国主义列强”外国军队的联合武装干涉,逼迫美国、英国、法国从列宁格勒、乌克兰和外高加索撤军,逼迫美国、日本和中国从西伯利亚撤军;消灭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等宣布脱离俄罗斯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保卫了新生的苏俄政权,使其生存下来。
1920年4月,苏俄红军于反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刚刚建立的波兰对苏俄内战的干涉时攻入波兰境内,准备通过军事行动先解放波兰,进而推动世界革命解放整个欧洲。德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在西欧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军队的军事行动多有响应。最终苏俄红军在华沙战役中兵败波兰首都华沙城下,世界革命与解放全欧洲的计划彻底破产。
苏联时期
列宁时期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列宁从1921年苏俄内战结束后就一直坚持实行较接近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曾经确保了苏俄这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在七年的战争中(1914年8月-1921年4月,包括1914年8月—1917年3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下来的俄国内战)生存下来,并将苏联的生产力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