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列宁逝世,总书ji斯大林在1924—1929年间动用灵活的政治手段,先在1924年联合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打倒托洛茨基,又在1926年联合公认的党内右派(支持延续新经济政策)布哈林击败党内左派—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的“托季联盟”,最终在1929年打倒布哈林,夺得最高权力并彻底结束新经济政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
在20年代末期,斯大林发起了一波激进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的工业和农业实施彻底改造。这个被称为“大转向”的经济改革,意味着斯大林对之前列宁从1921年春天俄国内战结束后就一直坚持实行的较接近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摒弃。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展开了大清洗。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甚至遭到处决。正是在斯大林的统治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虽然与此同时斯大林也以1932年乌克兰大jihuang等失败的农业政策而闻名,他也是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公认的独裁者。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纳粹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派遣外长莫洛托夫与纳粹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协同发动的的苏德瓜分波兰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于1939年9月17日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共和国,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部分地区。并在波兰卡庭森林处决了近两万名波兰战俘。1940年7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红军占领并强行并入苏联,又强行让罗马尼亚割让了摩尔达维亚(摩尔多瓦)给苏联,这些行为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颇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1年秋天,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当时苏联政府与各国使节转到南方的萨马拉市。11月7日当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抵达被围困的莫斯科市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活动振奋人心。当年苏联政府将此悲壮仪式拍成纪录片在各地播放,在二战时对团结国家民心发挥了极大效果,为苏联争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军最终在莫斯科战役击退了德军。
1943年初,苏军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到了1945年5月,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1944年10月,苏联正式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双方协议承认外蒙古duli。
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政府的态度对中国解放战争的加剧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1945年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国共产dang领导人毛zedong趁机欲接管满洲,以便能更好的与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继续展开武装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了毛zedong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例如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给中共将领林彪的东北野战军,苏联克格勃将军苏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特殊使命》一书中说,苏联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zedong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的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敌视中共的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力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