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国家想要投资,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特别是对一些经济不发达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自己投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第二种就是由这些国家自己投资,麒麟能源工业集团建设和运营服务,作为核心能源技术,运营必须要交给麒麟能源工业集团,避免技术泄露。
当然,对外的说法就是保证运营安全性,避免不当操作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反正在这方面麒麟能源工业集团不会松口。
其实不管是他们自己投资,还是有这些国家投资,电力成本基本上没多少差别,不管是哪种方式,都能够很好保证麒麟能源工业集团自身的利益。
从收益速度来说,他们其实是喜欢这个国家自己投资建设,这样收回的资金速度更快,后续面临的麻烦也要少很多。
这种巨大的投资,肯定不是一次性就能坦诚,当前阶段不过是接触性商谈而已,后续如果有意合作的话,还需要经历更多的谈判过程。
叶子书对此并不太关心,这种级别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不过是星际舰船核动力技术的过渡技术而已。
要不是需要进行部分技术的验证,还有不全技术发展路线的缺失,以及具有较高的商业运用价值,他都不会拿出来。
毕竟氘和氘可控核聚变的能量释放较低,而且还伴有一定的中子释放,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唯一的优点就是原料丰富。
其实和这座可控核聚变一起建设的还有氦3和氦3可控核聚变,反应条件比这个要更加的苛刻,目前还没有完成建设。
中间其实还有氘和氚为原料的可控核聚变,被叶子书合并到氘和氘可控核聚变体系内,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太高了,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来。
因此麒麟能源工业集团的这座公开的可控核聚变商业设施,也是可以使用氘和氚材料进行聚变反应。
只是目前氚材料的价格非常昂贵,自然界中很难找到,目前一般都是通过裂变反应来讲氘变成氚,污染更严重,而且成本更高,完全没有必要。
更何况氚本身就具备放射性,半衰期为12年多点,不能长期存储,而且还具有辐射,管理和存储成本都比较高。
除非是氦3和氦3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不然还是氘和氘可控核聚变来的比较实在,至于输出能量低,可以多使用点材料就是了,反正氘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丰富。
而用在星际舰船上的核聚变技术,都和这些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采用了冷聚变技术,和热聚变的技术体系完全不同。
热聚变不管技术再先进,体积都不会太小,原因就是反应过程非常激烈,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太多的配套设施,光是超强磁场装置的体积就不小。
冷聚变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采用的是原子陷阱技术实现聚变材料原子核彼此靠近,以此实现聚变反应。
因此不需要维持高温环境和高压环境,在常温下就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安全性无疑要高得多,控制调节也更容易实现。
最重要的是小型化优势非常明显,如果说那种可控核聚变能够做到拳头大小,毫无疑问只有冷聚变能够做到。
现在也有冷聚变的概念,不过原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技术并没有形成体系,甚至被科学界认为属于谬论。
但是叶子书认为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当初就展开了冷聚变研究,其中的关键就是找到合适的材料。
叶子书自己研究肯定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试验,所以只能从虚拟图书馆里面找,经过长时间翻阅,终于找到了一种符合要求的材料。
该材料具有符合要求的原子空腔结构,能够容纳多个氦3原子核进入空腔,并且短时间能够剥离氦3的电子,让其绕着自己运转。
在外部施加电能之后,该材料的空腔会收缩,迫使进入其中的氦3彼此靠近,施加的压力远超过氦3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从而达到聚变的目的。
与此同时,氦3聚变产生的热能会改变该材料的磁性,迫使原来被铺货的电子,在磁场的趋势下,形成电流输出到外部,能量损失率只有不到1%。
就算这部分没有转化为电能的能量,也会通过在反应炉周边使用电热转化材料进行进一步收集,可以继续提升能量利用率。
不过这种材料生产是目前世界上没有出现过的,也就是说在元素周期表里面没有的,如果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排名规则来说,应该排在128位。
和元素周表里面的大质量元素不一样,该元素不具备放射性,特性也和元素周期表现有的元素排列有很大的区别。
他不清楚宇宙中存不存在这种天然的元素,但是在现阶段来说,这种元素属于人造元素,按照常规生产方式,成本极高。
针对这种元素的制造,想要降低成本,自然不能使用常规技术,他给出的就是人造超重力坍缩技术来实现的。
利用他在重力和反重力场技术的优势,认为制造超大型重力空间,迫使里面的原材料能够继续实现更高质量的核子聚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