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鲜有人提及墨家或公输家之名,取而代之的仅仅是那个平淡无奇的"工匠"称呼。曾经在诸子百家中占据重要席位的两大流派,就这样逐渐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墨林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微微叹息道:“想当年,我墨家可是少数几个有实力与儒家一较高下的学派啊!只可惜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势力愈发强大,自然不会容忍我墨家再度崛起。”
站在一旁的房俊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说道:“墨老所言极是。晚辈深知,时至今日,儒家虽仍独领风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内部也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正因如此,若我道家想要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站稳脚跟,唯有与贵派联手合作,方有可能共同抵御来自儒家的压力,并保住各自应有的地位。”
不仅如此,儒家还在持续地对其他学说施加压力和排挤。诚然,儒家思想确实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基石与根本所在,然而只有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唐才能够以更为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
要知道,社会的进步绝非仅仅依靠某一方面的提升就能达成,而是需要各个领域均有所长进才行。即便文化繁荣昌盛如星辰闪耀,经济蓬勃发展似烈火烹油,归根结底也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罢了。
“你当真能够确信墨家不会遭到吞并吗?”墨林仍然满心忧虑,难以放下悬着的心,因为此事关系到墨家学说能否得以传承延续下去。
“那是自然,关于这点我完全可以向你做出保证。只不过呢,这当中仍需墨家人自身付出不懈的努力,毕竟即便是我,也无法确切预知未来究竟会怎样演变啊。”时代始终处于不停歇的变迁之中,房俊所能担保的,仅限于他存于世间之时所发生的一切事宜而已。
听闻此言,墨林轻点了下头,表示认同。紧接着,他缓缓开口说道:“我们所要创建的应当是一所工学院,而非单纯意义上的墨家学院。”
墨林的这番话语甫一出口,便令得房俊不禁微微一怔,就连在场的一众墨家之人也都纷纷愣在了原地。
一时间众人皆陷入沉思之中,完全不明白墨林究竟为何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决定——竟然要放弃墨家学说!
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难道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亦或是......众人心中暗自揣测着各种可能性,但始终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
这时,只听见房俊缓缓开口说道:“墨老考虑得真是周全啊!如今工匠已然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如果此时再大力宣扬墨家学说,确实有些本末倒置了。”
言语间,流露出对墨林的钦佩之情。其实,房俊内心深处一直都充满忧虑。众所周知,墨家曾经与儒家展开过激烈的交锋,并且在众多学说之中,墨家堪称仅次于儒家的强大存在。
倘若他真的下定决心成立墨家学院,那么可以预见的是,那些世家大族以及德高望重的大儒们必定会在第一时间蜂拥而至,对他展开猛烈的口诛笔伐。
因为一个学说一旦与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任何人试图去改变它所带来的既定格局,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对于这些潜在的危机,房俊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可谓一清二楚。正所谓“能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道理亦是如此。
然而,面对房俊的称赞,墨林却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苦笑着回答道:“我不过是单纯地不想招惹麻烦罢了。”
虽然他口中所说的“麻烦”一词显得颇为含蓄隐晦,但在场之人都心知肚明,其中蕴含的深意绝非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事实上,在诸子百家中也曾有人尝试过类似的举动,可惜最终无一例外全都以失败告终。
原因其实非常浅显易懂,如今的儒家已然发展到一家独大的程度,其势力之强大令人咋舌,仅凭借自身一家的力量,便能轻而易举地将其他诸子百家统统压制住。
“墨老啊,听到您能如此这般思考问题,我这心里头总算踏实多啦!”道家学院于长安遭遇挫败之后,房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低估了儒学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当初在长安建立学院之时,他可是下了血本,不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想方设法拉拢皇室参与其中,就连唐高祖李渊都被他拉拢过来成为自己的师兄。
然而即便如此,最终仍然未能如愿以偿地取得成功,由此可见那股阻力究竟是何等的恐怖。要不然的话,房俊也不至于另辟蹊径,选择走上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毕竟在长安城里推行新学说是根本就行不通的,所以也就唯有从底层开始逐步推进。虽说这种做法放在封建王朝时期要困难上千百倍,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获得成功。
因为学说的传播与发扬跟某些法令的实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说想要得到广泛推广,关键在于教育领域的深耕细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