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于那些以造反起家的人来说,他们更需坚守一个原则:前朝所做的一切,无论好坏,他们都需持反对态度,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正确性。
这并非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是为了在朝堂之上站稳脚跟,确立自己的地位与权威。
运河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如同一条纽带,将南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之间的漕运往来,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使得百姓也能从中受益良多。
然而,如此利国利民之举,却得不到朝堂的支持与认可。
李渊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挣扎,他深知,作为一位以造反起家的帝王,他的每一步都需谨小慎微。
朝堂之上,那些同样以造反起家的大臣们,他们的心思与李渊如出一辙。若是此时李渊公然表示支持修筑运河,那岂不是在承认隋炀帝修运河的正确性?
如此一来,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待他们这些曾经的造反者?
当初,他们指责隋炀帝因修筑运河而祸国殃民,如今李唐得了天下,却又提出要修筑运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难道真的以为天下百姓都是傻子,看不出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李渊心中苦楚,却也无可奈何。
而且,那些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是绝对不会轻易允许的。想当年,他们就是这样激烈地反对隋炀帝的种种举措,认为其过于激进且不顾民生。
如今,倘若大唐也盲目地采取类似的行为,他们或许就会再次联合起来,对大唐的统治发起挑战。
你也深知,李唐王朝的建立是多么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斗争。
因此,我们是不可能在这件关乎国家形象的大事上做出任何有损声誉的事情的。
古代人造反,总是需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很显然,当初大家选择造反,就是因为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导致民不聊生。
这样的理由,百姓们深信不疑。
如今,大唐得了天下,本应休养生息,却又要大兴土木修运河,天下百姓会怎么想呢?
他们或许会认为大唐也与隋朝无异,估计很快就会掀起一股反对的热潮,甚至可能再次引发大规模的造反行动。
老爷子,你这又是担忧又是期待的心情,实在是不明智的。这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就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应该想办法让百姓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观念的打破,通常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武力迫使你改变,但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风险;另一种则是用利益诱导你改变,让你心甘情愿地接受新的观念。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一个固有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然而,武力显然是不可取的。毕竟,使用武力来改变观念,不仅大唐做不到,也绝对不敢这样做。
一旦动用武力,势必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和不安,这是李唐皇室所无法承受的。
那些世家大族就在暗中窥视着这样的机会,只要李唐皇室稍微露出一点类似的苗头,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
房俊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缓缓说道:“老爷子,这运河之利,实在不可不察啊。你看那运河之上,船只往来如织,货物运输繁忙,这简直就是国家经济的动脉。如果我们能够善加利用这条运河,发展水上交通和贸易,那么必将能够造福百姓,使国家更加强盛。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我们怎能轻易放弃呢?”
李渊缓缓捋着花白的胡须,眉头微蹙,眼神中透露出深沉的思考,他微微点头,声音带着一丝沧桑与无奈:“你所言确是不无道理,然而此事之艰难,远超你我所想。
朝堂之上,陈规陋习根深蒂固,阻力重重,犹如铜墙铁壁,难以逾越。那些世家大族更是如虎添翼,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扞卫他们的既得利益,吾等虽心怀壮志,又能如何轻易撼动这根深蒂固的局势呢?”
房俊目光坚定,毫不动摇,他深知眼前这位老人的忧虑与挣扎,却更清楚运河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他语气坚定地说道:“老爷子,莫要气馁。运河的价值,绝非那些短视之人所能想象。它不仅是漕运的血脉,更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且听我吟诗两首,以赞颂运河之美,或许能稍解您心中的烦忧。
其一:‘千里运河如银带,贯南北而连四海。碧波荡漾映苍穹,舟楫往来绘繁华。盛世华章映水中,历史长河留佳话。’其二:‘运河水长流不息,岁月悠悠诉往昔。两岸风光入画来,人文荟萃显神奇。商贸繁荣通四海,江山永固民欢喜,文化传承耀寰宇。’”
李渊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色,他轻轻拍了拍房俊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房小子,你这诗倒是颇有几分气魄,将运河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然而,运河之事,关乎国计民生,非诗所能决断也。吾等当如何破此僵局,方为上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