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似乎早已看穿了李渊内心的担忧与迟疑,连忙出声安慰道:“老爷子,你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们可以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先从小一些的诸侯国入手,通过实践来积累宝贵的经验与坚定的信心。
等到时机逐渐成熟,我们再对那些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诸侯国动手不迟。而且,就算在实施的过程中真的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变故,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策略与计划,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所以,你完全没必要如此焦虑不安,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的。”
李渊沉思了片刻,眉头紧锁,仿佛在权衡着每一个字的重量,随后缓缓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承认房俊所言确实不无道理。
他紧咬着牙关,脸上肌肉紧绷,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内心挣扎,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透露出他内心的犹豫与决断。
终于,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深吸了一口气,语气坚定地说道:“好吧,就依你所言!然而,此事关乎重大,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绝对不能让其他任何人知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房俊闻言,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轻轻地点了点头,语气平和而坚定:“您尽管放心,我自然晓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只要我们的计划足够周详缜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那么成功便指日可待。待到事成之后,您必将名垂青史,成为一位开疆拓土、功勋卓着的大英雄,受万人敬仰!”
李渊听着房俊的话,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心中暗自咒骂道:“这房俊,简直就是个疯子!为了权势和地位,竟然敢提出如此大胆的计划。不过……话说回来,这法子听上去似乎还真有点意思,若是真的能够成功,那我李渊的地位和权势必将更上一层楼。”
房俊见状,嘴角轻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似乎对李渊的反应早有预料。然而,他心中却不禁感叹起来,回想起李唐皇朝的兴衰历程,不禁唏嘘不已。
自李治之后,李唐皇朝便逐渐势微,到了唐玄宗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唐玄宗其人,虽然有着不凡的才华和抱负,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蛮夷之君,其行为举止常常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
尽管这一时期乃是大唐文化的巅峰,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真正铸就这一辉煌的并非唐玄宗,而是此前的李世民、李治等一众贤明之主。
他们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才使得大唐得以繁荣昌盛。然而,即便有着如此坚实的基础,大唐的衰落却仍然无法避免。
房俊深知这一点,他心中暗叹:“即便是我竭尽全力辅佐李渊,也未必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大唐的衰落已成必然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想到这里,他不禁摇了摇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和惋惜。
“老爷子,”房俊轻声说道,“这些事情做起来确实并非易事。历史上商朝和周朝不都是因为诸侯国势力坐大而最终被灭亡的吗?我们不得不小心谨慎啊。”
李渊闻言,神色一凛,似乎被房俊的话触动了心弦。他欲言又止,张了张嘴却终究没有说出话来,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可是商朝延续了千年,周朝也有八百年之久,也不算亏了……”房俊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咕噜……李渊艰难地咽下一口口水,尽管他内心深处无比渴望李唐能够千秋万代,但他也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毕竟,秦朝二世而亡,两汉加起来也才区区四百年,而之后的南北晋更是转瞬即逝。
“能有四百年的皇朝国运,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李渊感慨地说道。
房俊不禁有些惊讶,他原本以为李渊会对李唐的未来抱有更高的期望,没想到李渊竟然如此豁达,看来他对皇朝的种种弊病也是心知肚明啊。
房俊随手将桌面上的棋子拨乱,然后若有所思地问道:“老爷子,您觉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皇朝长久地延续下去呢?”
“这个,我实在是无能为力,毕竟我也只是个凡人,同样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呃?李渊闻言,不由得愣住了。
这话虽直白实在,却也透露出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房俊的言下之意是,他活着的时候或许还能尽力维持现状,进行一些管理,但一旦他离世,那么一切就都将不再如他所愿了。
其实,历史上不乏勇于改革之人,但真正能收获好结果的却是寥寥无几。譬如那商鞅,最终竟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这无疑是给后来者敲响了一记警钟,成为了前车之鉴。
在任何时代,改革都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即便是贵为皇帝,也随时可能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隋炀帝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的改革措施颇为有效,本有能力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然而结果呢?还不是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