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比赛往往都在暑假和寒假进行,而他们能传播的汉文化也相当之广。
如赛场上,便有不少于五名土民学子在来回奔跑。
诸藩要同化土民,自然不可能排斥土民,不管在哪,土民的孩子都是可以上官学的,并且也是和国民学子一样的待遇,不收取任何学费,仅仅收取书本费和粮食。
不过即便如此,许多家庭还是没有资本送孩子读书。
只是这样的情况,也让土民之中起了攀比之心,因为谁都知道,只要自家孩子能从官学毕业,那他们就会在毕业后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官职。
大明各藩国对于官职的俸禄是统一的,十五两银子的年俸,对于全家收入不足五两的土民家庭来说是可以立马让他们摆脱赤贫头衔的存在。
因此土民们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循环之中,即没有钱,借钱也要供孩子上学,孩子只要能毕业,他们就能在几年内还清欠款。
如果说这无形之中推动了汉文化传播,那藩国们的官员升迁制度就是更考验汉文化传播力度的一环了。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换源app】
土民官员想要升迁,家中父母子嗣必须要会官话,会写汉字,并且还要会背诵不低于十首古诗文章。
这些东西,给土民官员升迁提高了不少难度,但对于曾经施行种姓制度的当地来说,已经是佛祖降下的恩典了。
因此在各个藩国都不难看到许多孩子读完书回家后,还要在家里给家人上课的场景。
“殿下,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来消息了。”
当朱恭枵正看着球赛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周国长史拿着一份来自小西洋监察使司发来的文书走了过来。
这消息让朱恭枵立马心里一紧,心想是不是前方战事有变,南虏又要入侵了。
他连忙抢过文书,扫视一眼后这才松了一口气:“还好……”
“父王,怎么了?”
见到朱恭枵的模样,诸子纷纷上前,朱恭枵也抖了抖手中的文书道:
“国朝要召回之前派往各藩国的官员,看样子是内部有变动。”
朱恭枵的话揭开了朱由检的后手之一。
从天启十二年开始,各藩国因为人手不够,大明陆陆续续派出了不少官员。
这个手段就像是一个筛选器,因为派任官员是朱由检下派的,而其中如果有人和燕山派有关,他们就会动用关系把自己调回大明,把不利于燕山的人调往诸藩任职。
大明帮助诸藩管理国家的官员,人数不下二十万,俸禄一直由藩国代发,因此长期以来也相安无事。
现在大明突然要召回这批被燕山派排挤的官员,那大明针对的对象是谁?不言而喻……
“可是,府学今年毕业的人数不过两千多人,根本不够用啊。”
朱绍焜皱着眉开口,眼下周国的文武官员有两万四千余人,其中有一万三千余人就是大明当年派来帮忙的官员。
大明调走他们倒是很轻松,但是周国一下子就会空出一万三千多官位,国家的行政几乎处于真空崩溃的状态。
即便今年府学能毕业两千多人,但也绝对填不上这个缺口。
因此,他们的担忧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此的朱恭枵也笑了笑:
“朱由检那厮做事情没有那么绝,况且藩国有国朝官员,这对于朝廷监视藩国有一定帮助。”
“因此,他虽然调回了一万三千多官员,但也派任了一万名大明府学官员前来。”
“这样也好,我们周国出身的官员可以往上升官,而且和我们周国相处不错的那些官员这次回大明之后估计也要升迁,这样可以增强我周国在朝廷里的话权。”
朱恭枵的话道出了大明对诸藩的控制力度并不是简单的以监察使司为主,而是由内到外的监察。
藩国在地方上,毕竟是小族凌大族,如果没有坚强的后盾,那大部分官员只能选用地方土人。
这么一来,地方土民官员很容易窃取权力,最后架空藩王。
因此对于藩王来说,由大明派任官员,这是比较靠谱的一个手段。
毕竟老朱家即便再怎么削藩,除了朱允炆以外,其它皇帝还没有网罗罪名来随意杀藩王的先例。
比起被土民砍头,回大明继续当一个被圈养的藩王,那可以说是很好的待遇了。
皇室两百多年的信誉还在,藩王们也不怕被夺权。
对于他们来说,即便眼下大明夺权继续把他们圈养起来,那他们也是赚的,毕竟他们各自的内帑都积攒了比就藩前还多的银子。
朱恭枵不怕朱由检对诸藩下手,他比许多藩王都能理解朱由检,并且从朱由检的性格来说,他也不会对诸藩下手,毕竟他自己就是诸藩之一的齐藩。
与其担心朱由检要对诸藩下手,倒不如担心他那薄情寡恩的哥哥朱由校,以及近来素以“暴虐”着称的侄子朱慈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