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老爷子兴致高昂地为沈腾“烹制”香茗……
沈腾看得目瞪口呆之际,一口下去,立即喷茶!
是真的,喷茶。
喷了老王头一头一脸。
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茶汤里面有盐分,所以,老爷子的眼睛很受伤。
又因为茶汤里面有许多牛油,所以,老爷子的脸和脖子很受伤。
热开的牛油,不仅烫,更麻烦的,难以清洗干净!
……
自从那之后,老大人便有样学样地,学着自己炒制茶叶,学着他用器械压制成饼,放入洞窟中进行发酵。
南中靠南的地方,多的是喀斯特地形,地下多溶洞,有些溶洞内甚至存有万年冰河,气候夏凉冬暖,四季如春,尤其利于食品保存发酵。
郡守府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天然洞窟。
过去,这里是郡守府用来保存一些必要食物的专用场所,现在,里面放置了几百块圆饼状方砖状的茶叶,是沈腾和老郡守亲手压制而成。
这批茶叶,将作为本库的镇库之宝,永久保存,非老王和沈腾二人,不得使用。这是二人之间的一种君子协议。
当然,这个库房足够藏纳多达数十万饼的茶叶,而这样的库房,有很多。
从沈腾一开始就规划的规模上来看,茶业的未来,足以颠覆老府君大人对世界观的认知。
老大人曾经玩笑地说,要不,就叫“沈茶”算了,沈腾却笑着说:“此茶产自勐海一带,以普洱地区的品质为尊,还是叫普洱茶吧。至于在普洱茶这个大的品类之下,您老人家想它叫什么,沈茶,还是什么,我无所谓。要不,就叫老王吧。”
老爷子听得眉飞色舞,但转瞬就听出了异样,瞪了沈腾一眼,道:“叫小王八不好吗?”
二人大笑起来。
笑声在冷库里回荡,久久不能停息。
老大人几乎每天都要进入洞窟之中去查看着几百茶饼,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个闻一闻,拿起那一块嗅一嗅,左看看,右看看,实在舍不得放下。
“普洱茶的发酵,是一个天长日久的过程,愈久愈纯,历久弥香。”沈腾看着老头这个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实在难忍,只好提醒他。
老爷子狠狠甩了他一个白眼,顺便撇了撇嘴巴。
其实这个道理,老人也知道,但就是放不下,怎么办?
成熟之后的普洱茶是什么样子,老人不敢想象。因为对于他而言,这实在过于新奇。
沈腾告诉老王,好的熟普洱茶,要求:“酒红色,樟木香,兰花香,荷叶香、药香,有回甘,滋味永久”,生普则又不同:“茶汤清绿,清澈见底……”
关于这些,反正老爷子还没有真正品尝过,听听也就过来,这小子惯会骗人,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他却让幕僚赶紧记下来,“作为将来拿捏这小子的佐证!”
沈腾关于茶叶的第三个见解,才真正地让老人痴迷了。
“普洱茶有能力成为蜀盐蜀铁蜀锦之外的第四个经济基石产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可能比蜀锦更重要。”
沈腾的斩钉截铁,信誓旦旦,顿时将老爷子震撼得不要不要的。
“蜀汉帝国的财政基地,基本都集中的成都左近,南中一无所出,这对于帝国而言,尤其不稳,隐患极大。而对于南中来说,更是不公。”
这个说法,老爷子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但至于沈腾所言的“甚至比蜀锦更重要”一说,老爷子却不置可否。
蜀汉帝国的地域狭小,且人口不多,主要产出均在成都平原那一块地,蜀盐蜀铁蜀锦,也都产自这个地方,假如这三大块中间,少了任意一块,蜀汉帝国的财政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还能勉力维持。
作为在官场宦海沉浮了几十年的老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财政对于帝国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沈腾的这个说法,老人大惑不解。
“老大人,如果说蜀盐蜀铁蜀锦的价格,与成本有尚有必然的联系的话,而茶叶,其价格却可能完全脱离开成本的桎梏。”
“你小子最近说话太弯弯绕,不是好现象。说人话!”
“简单直白点说,就是茶叶,尤其是高级茶叶,你可以想卖多少就卖多少,普通的茶叶是商品,而高级的茶叶,是资产,和黄金白银一样,是——资——产!”
“屁!”老人实在忍不住了,“好响的虚屁!”
老大人有些恼火了,“忽悠,继续忽悠!还黄金白银,还资产,不就是一个茶树叶饼嘛!”
沈腾苦恼地摇摇头:“老大人你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普洱茶一度被人们争相囤积,无数资本蜂拥而入,普洱茶被卖成了天价,多少人想得一饼而不可能!”
沈腾沉浸在回忆中……
这是发生在沈腾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大事件,在茶叶史上,天价炒普洱,绝对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件——茶叶,真的成本资产的一种,用来增值的资产,而不再是一件司空见惯的消费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