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后……一地鸡毛。
“忽悠,继续忽悠!”老人斜着眼睛瞥了他一眼,“说得好像你小子经历过一样!”
“我——”沈腾想说,我自然是经历过,但迅即发现,假如他说出这句话,迎接他的不会是赞许,很可能是一巴掌。
“老大人你不信,也没关系,但关于西边的,高地上的羌蛮,老大人应该有所了解吧。”
“这个,老夫自然是了解的。”
西边的高地,其实后世叫青藏高原。不过在这个时代,人民称呼那里为高地,高地的边缘,与低地相接的地方,称为低地。生活在那里的蛮族,统一被称呼为羌蛮,就是后世青海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
“这些蛮族世代居于高地之上,以放牧游猎为生,所产不过肉质皮毛而已,也有经常下山劫掠的,但整体来说,剽悍有余,整体部族力量却是不足。”
老人曾经在永昌郡为官多年,算是地地道道的老南中了,对于羌蛮的认知,尚算清晰。
但是,与穿越了2000多年而来的沈腾相比,老人对于青藏高原民族的认知,就显得肤浅了太多。
这个高原之上的民族,此时正在积蓄力量,再过几百年,这里将会形成沛然天地间的一股大洪流,这股洪流在高原之上积蓄,无可发泄,最终,便选择了东向的成都和长安。
后世的大唐末期,羌蛮洪荒力量之大,甚至连大唐扑灭安禄山的叛乱中最着名的战役——香积寺之战,都不得不邀请高原力量前去帮忙,并且付出“拿下长安后,城市归大唐,子民财帛归羌人”的惨痛代价!
而与高原相毗邻的南中地、成都平原,更是经常被羌蛮劫掠,这些人宛如下山的猛虎,见到什么抢什么,抢不到带不走的,一律砸破焚烧。
而三国时代,高原之上的民族尚未来到其鼎盛时期,所以,带给人们的威胁还没有那么强烈罢了。
但在沈腾这个后来者的眼中,若有机会,利用某些不可明说的关联,将羌蛮紧紧控制住,钳制住,未尝不是对后世人的一种福祉。
“譬如粮食,不知老大人是否记得管仲故事?”沈腾小心翼翼地问王伉。
“尊王攘夷?”老人呵呵大笑起来,“假如世间无管仲,我华夏左衽披发?”
“非也!”沈腾斩钉截铁地说道,“鲁缟!”
“鲁缟?”
“正是此物!”
二人所说“鲁缟”,乃管仲主动发起的诸多经济战争之一种手段。
齐鲁同期建国,鲁国为周武王亲弟弟周公旦的封国,是谓王族,地位尊崇,位在诸侯国之首;齐国为功臣姜子牙封国,是为贵族,地位略逊一筹。
但经历西周几百年的纷乱驳杂历史之后,进入东周春秋时期,公子小白上位,管仲相国,齐国坐大,隐然成为霸主。
齐鲁身为邻国,彼此争斗几百年,难以共存。但鲁国实力依然存在,成为齐国雄霸天下最重要的一块拦路石。
齐桓公不是没有想要硬啃下这块石头,即位之初,便以鲁国曾经收留并帮助公子纠与自己争夺王位为由,不顾管仲的劝阻,悍然发动伐鲁之战,鲁国不得不应战,史称“长勺之战”。
因为有曹刿的介入,齐国大败而归。
这场战役的失利,证明了一件事情——鲁国虽小,但实力尚存,齐国远未取得国力上的压倒性的胜利。
但鲁国的存在,的的确确严重影响了齐桓公与管仲“霸天下”的政治战略,不得不除之而后快。
于是,管仲便悄然在齐鲁两国之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战,一举将鲁国搞到经济破产,不得不彻底臣服在齐国脚下,助力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第一霸。
此战位世界史上经济战之先河,永留青史——
当时,鲁国出产一种高级丝帛,名鲁缟。
管仲便让齐桓公大力宣传鲁缟成衣之美妙无比,号召贵族平民全部穿戴鲁缟衣物。上行下效,齐国本来就很富有,“摩肩接踵”“挥汗如雨”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齐国。
一时间,鲁缟被炒作成了天价宝物,千金难求,于是,整个鲁国人民暴富,纷纷将所有良田美地改种桑树,以产鲁缟。
短短两年时间,鲁国上下赚取了高额的利润,人民再也无心种粮,所有粮食皆从齐国购买,便宜到鲁国人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年之后,鲁国大地上,到处都是桑树,所有人民都忙于养蚕种桑织鲁缟赚钱,粮食彻底依赖外购,整个国家陷入一种盲目的亢奋之中。
而齐国那边,管仲上书齐桓公下旨,齐国境内,不许再出现任何鲁缟织物,不许从鲁国进口一卷鲁缟,不许卖给鲁国一粒粮食。
因为齐国的强大实力,周边所有国家也不允许卖一粒粮食给鲁国!
瞬间,鲁国财政破产。
更严重的是,举国上下都没有了粮食,甚至连必须保障库存的种粮,也早就没有了。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几年低贱如泥土的粮食,竟然一下子成为奢侈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