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其实我写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李华。那是屏幕前的你,还有应试教育下千万万个被压抑的你。(别破防)
【结尾】
这一篇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契诃夫的一篇短文,名字我记不清了。短文用讽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憨实的老铁匠申请专利,却被机关敷衍了事,推卸责任。老铁匠一会儿到XXX交手续费,一会儿到XXX交手续费,一会儿到XXX交手续费……
那篇文章运用了重复的手法,通篇都是“我到XXX处申请专利,又交了多少多少手续费”。句句叠加,讽刺拉满,沙皇政府剥削老实人民的丑态暴露得淋漓尽致。
即便放在今天,那篇短文也依旧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让我们不禁想起现在很多机构,总是搞一些繁琐又毫无意义的流程,四处赚取手续费。
第二篇文章是胡适的《差不多先生》,在中国待过三年及以上的人们应该都看过。
差不多先生是中国人的代表,他认为凡事都别斤斤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差不多就行。
小时候,妈妈叫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差不多;做伙计时,他将“千”字写成了“十”,差不多;生急病,不小心将郎中请成了兽医,差不多。
兽医用诊治牛的方式下药,自然就把差不多先生给治死了。可差不多先生并不生气,反而在断气前说道:
“活人和死人……不是差不多么……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
生与死,差不多。少了南京,差不多。割了港澳台,差不多。弃了山东,差不多。将整个外蒙古和黑龙江以北割给俄罗斯,差不多。亡国不亡国,也差不多。
差不多这个名字,不正反讽了那个时代,愚昧无知而沉溺于天朝上国余梦的国人么?
如果在一百年前,我们的名字叫“差不多”。
一百年后,哪个名字又能作为我们的统称呢?
想了想,唯有李华最为适合。
一千年前,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加强了社会流动性,给了无数寒门子弟踏入高层的唯一机会。
可明清时候,科举已经形成了一种病态,无数文人因科举制而毁了一生,因此科举制被我们所批判。
四十年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予了无数农村学子希望,他们通过高考走出了大山,高考拯救过好代人。
可现在,高考还能拯救我们么?
我们在青少年最不能醒的时候醒来。我们在夜色最深的时候熬夜补习。有人因为压力大而自残,有人因为绝望的考试成绩崩溃。跳楼自杀的大有人在,就业率不断下降。
我们不禁发问:
应试教育,是否已经沦为了一种病态?
而这个疑惑,将贯穿本书全身。
喜欢十日终焉人物小传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十日终焉人物小传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