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制法:上为末,酢浆和如泥。
4.功能主治:灭瘢。主齄皯(黑黾)。
5.用法用量:暮卧,涂病上,明旦汤洗去。
蒺藜散
1.出处:《医学入门》卷七。
2.组成:白蒺藜(生)。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固齿。主风虚牙齿疼痛,龈肿动摇。
5.用法用量:擦牙。或水煎,入盐1捻,带热时时漱之。久则大效。
白蒺藜汤
1.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2.组成:白蒺藜1钱,青葙子1钱,木贼草1钱,白芍1钱,草决明1钱,山栀1钱,当归1钱,黄连5分,黄芩5分,川芎5分,甘草3分。
3.功能主治:时行火邪,两目肿痛。
白蒺藜汤
1.出处:《圣惠》卷六十九。
2.组成:白蒺藜1两半,防风1两半,道人头1两半,蛇床子1两半,卷柏1两半,黄耆1两半,漏芦1两半,羊蹄根2两,蒴藋根3两。
3.制法:上锉细。
4.功能主治:妇人血风,皮肤瘙痒,不可禁止。
5.用法用量:以水1斗,煎至5升,去滓,看冷暖,于避风处洗之。
白蒺藜散
1.出处:《银海精微》卷上。
2.组成:白蒺藜、菊花、蔓荆子、草决明、甘草(炙)、连翘、青葙子各等分。
3.功能主治:肝风目暗疼痛,肝肾虚热生风,目赤涩多泪。
4.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温服。
白蒺藜散
1.出处:《圣惠》卷六十五。
2.组成:白蒺藜2两(微炒,去刺),玄参1两,沙参1两(去芦头),丹参1两,苦参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秦艽2两(去苗),栀子仁1两,甘菊花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芩1两,乌蛇4两(酒浸,去皮骨,炙微黄),独活2两,茯神1两,薯蓣1两,细辛1两,防风2两(去芦头),麻黄1两(去根节)。
3.制法:上为细散。
4.功能主治:一切癣及疥,风痒瘑疮。
5.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白蒺藜散
1.出处:《慈幼新书》卷十一。
2.组成:松香(透明者,化开倾地上,候冷用)1两,黄丹1两,白蒺藜(炒)5钱,白鲜皮(炒)5钱。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刀伤、人咬、狗咬及跌打损伤。
5.用法用量:先将冷粥洗过患处,敷上,以油片扎之。如已作脓血,鲜肉汤洗之。
白蒺藜散
1.出处:《御药院方》卷八。
2.组成:白蒺藜。
3.制法:上为细末。
4.功能主治:腰痛。
5.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食前温酒调下。
白蒺藜散
1.出处:《眼科全书》卷五。
2.组成:白戟藜(炒)2两,蔓荆子2两,茺蔚子2两,苍术(米泔浸)2两,菊花2两,草决明、升麻、石决明、甘草。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肝风目暗外障。
5.用法用量:方中草决明、升麻、石决明、甘草用量原缺。
白蒺藜散
1.出处:《三因》。
2.组成:白蒺藜(炒,去角)1两,防风1两,甘草(生)1两,僵蚕(去丝嘴)1两(直者),南星1两半(黑豆2合,青盐半两,水煮透,取出焙,不用盐豆),甘菊花3两(生)。
3.制法:上为末。
4.功能主治:肾脏风毒上攻,眼目赤肿,热泪昏涩,胬肉攀睛。
5.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煎甘草汤送下。
6.注意事项:忌炙煿。
《蒺藜子的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1.土壤选择:蒺藜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质疏松、肥力充足且通透性强的沙质土壤为主。选好土壤之后,要做好整地工作,清除土壤内的杂物,进行消毒,然后施入充足的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
2.整地作畦:种植前可667m2施腐熟有机肥1000kg,深翻20cm左右,耙细整平,做成1.2m宽的高畦,畦沟宽30cm,深15~20cm,种植田四周挖80cm宽,50cm深的排水沟。
繁殖方法
1.种子采集:8~9月种子成熟时,选个大、充实、饱满的绿白色的果实,晒干备用。
2.种子处理:播前将种子摊于石碾上碾,使果瓣分开,簸去果刺和壳渣,留下纯净种子播种。也可将种子在碾米机上碾两遍,筛选出种子。还可把种子催芽,置于用保水剂为基质配制的流体悬浮胶状液中,用流体播种机播下,更有利发芽。
3.播种时间与方法:在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将畦面浇透,撒上种子,覆盖严。点播时可按行距50cm,株距30~40cm挖穴,每穴丢种子4~5粒,覆土后浇水,667m2播量1~2kg。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