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嬷嬷的分寸感还体现在她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上。她为儿子谋职是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生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不择手段。她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去争取,既不显得过于急切,也不会让对方感到有压力。这种在追求利益时的分寸把握,使她在贾府中能够立足,也避免了因过度追求利益而带来的麻烦。
赵嬷嬷时刻谨记主仆有别的分寸感,使她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游刃有余。这种分寸感不仅维护了贾府的等级制度和秩序,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尊重和生存空间,是她在贾府立足的重要法宝。
4.善于把握机会
赵嬷嬷在为儿子谋职一事上,充分展现出她善于把握机会、转换思维的能力,而这一能力成为她达成目的的关键因素。
起初,赵嬷嬷将希望寄托在贾琏身上,毕竟自己是贾琏的奶妈,有着这层深厚的情谊。她多次向贾琏提及为儿子安排工作的事情,然而贾琏却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一直没有落实。面对这种情况,赵嬷嬷没有陷入绝望或一味地抱怨,而是迅速调整策略,把目光投向了王熙凤。
王熙凤是贾府的大管家,掌管着府中大小事务,拥有着实际的决策权。赵嬷嬷敏锐地察觉到,王熙凤才是真正能够帮自己儿子谋得差事的关键人物。她抓住了贾府建造大观园这一难得的机会,认为此时府里事务繁多,用人之际,正是为儿子争取工作的好时机。
当赵嬷嬷见到王熙凤时,她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为儿子的事情进行铺垫。她先是与王熙凤亲切交谈,营造出轻松融洽的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当王熙凤让她尝酒时,她顺势回应,替王熙凤说话,让王熙凤大胆喝酒,展现出自己的随和与亲近。接着,她话锋一转,直接而又礼貌地表明自己的来意,希望王熙凤能照应一下她的两个儿子。
为了增加说服力,赵嬷嬷还打感情牌,提及自己从小把贾琏奶大,如今自己年老体衰,只希望儿子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差事,这样别人就不敢欺负他们了。她既强调了自己对贾琏的恩情,又以弱者的姿态请求王熙凤的帮助,让王熙凤难以拒绝。
同时,赵嬷嬷还巧妙地提及府里建造大观园的大喜事,暗示王熙凤此时安排自己儿子做事是顺理成章的。她的这番话,既点明了当下的机会,又让王熙凤觉得安排她儿子做事是合情合理的,不会显得突兀。
正是因为赵嬷嬷善于把握机会,及时转换思维,从贾琏转向王熙凤,才使得她为儿子谋职的事情有了转机。如果她一味地执着于贾琏,可能最终也无法达成目的。而她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王熙凤的权力和作用,抓住建造大观园这个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向王熙凤提出请求,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和能力。这种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让她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为儿子争取到了可能的发展机会,也体现了她在困境中灵活应变的生存之道。
四、赵嬷嬷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1.引出家族历史
赵嬷嬷与凤姐、贾琏的对话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自然且巧妙地开启了贾府等四大家族繁荣历史的大门。
当时,话题从贾琏带回来的好酒开始,赵嬷嬷顺势与凤姐、贾琏闲聊起来。在交谈中,赵嬷嬷提及了当年贾府等家族接驾的盛事。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这番话瞬间将众人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这种引出方式的巧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自然流畅。对话从日常的饮酒闲聊切入,没有丝毫的生硬和刻意。赵嬷嬷就像一位熟知家族故事的老者,在不经意间将家族的荣耀往事娓娓道来。她没有直接讲述家族历史,而是通过一个口号和甄家接驾的事例,逐步引导出贾府等家族曾经的辉煌,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那个繁华的世界。
其次,这种引出方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赵嬷嬷的描述生动形象,“银子成了土泥”“堆山塞海”等词语,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当年接驾时的奢华和家族的富贵。这种感染力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家族的历史氛围中,深刻体会到四大家族曾经的繁荣昌盛。
对展现家族背景而言,赵嬷嬷的这番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读者了解到贾府等四大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接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皇家活动,能够多次接驾,说明这些家族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拥有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同时,也揭示了家族繁荣的背后是与皇家的紧密联系,为后续家族的兴衰埋下了伏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